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析先秦时期人们舞蹈意识的逐步形成

时间:2022-10-23 14:20:02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iii学习武舞“舞象”,二十岁时方可学习乐舞“大夏”,在贵族阶级对舞蹈的规范、系统的教育意识就此建立。(见图1)

(三)西周时期出现对舞蹈的功能意识

西周時期的艺术精髓就在于“礼乐文化”,“制礼作乐”是当时统治阶级用于治国治民的社会制度;在“乐”中,舞蹈就是一重要组成部分。统治者希望用舞蹈发挥使百姓心情愉快的功能,以达到稳定、凝聚民心的政治作用,将专门出现在祭祀和宫廷的礼仪正式场合的乐舞称为“雅乐”,出现在民间乡野的乐舞称为“俗乐”;这样的雅、俗之分使乐舞有了明确的功能性划分,也使其中的舞蹈有了功能之分,让人们逐渐明白何种舞蹈在何时表演有着何种用途,有了对舞蹈的功能意识。

(四)西周末期出现对舞蹈的生命力意识

在西周末期,周礼崩溃,出现“礼崩乐坏”的景象,雅乐被民间的俗乐所破坏和扰乱;这样的社会局势,唤醒了人们对舞蹈难能可贵的生命力意识,人们不再僵化的受限于传承多年的雅乐舞蹈,也不再一成不变的重复延续原有的作品,而是有了“革新”的观念,敢于破除陈旧,赋予舞蹈新的活力和真挚情感,于是民间乐舞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作品特色就在于清新活泼且充满了人间真情,这样“接地气”的作品,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舞蹈丰富的情感,如此颠覆性的舞蹈生命力意识,让舞蹈得以被注入新的血液来继承与延续。

三、春秋战国时期舞蹈意识的强化

(一)形成对舞蹈美学风格的意识

春秋战国时期,“宫廷女乐”兴起,诸侯们对乐舞也十分重视和喜好,因此出现了倡优、女乐遍及诸侯后宫的形势。由此舞蹈的美学风格逐渐兴起,“长袖细腰”的形态特征基本确立,在《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中有形容当时的女乐,“歌声遏云,舞态生风,一进一退,光华夺目,如游天上,睹仙姬,非复人间思想所及。”这一记录中的“舞态生风”,暗指舞者的轻盈柔美,长袖飘飘然,仙仙乎,与“细腰长袖”的美学风格不谋而合。由此看来,当时人们已经有了舞蹈美学风格的意识,让这门表演性艺术具有传承性;在唐代诗人李白的《高句骊》中描绘到“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这如飞鸟般挥广袖翩翩起舞,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长袖善舞”形成了巧妙的共同舞态,印证了对春秋战国时期美学风格意识的继承。

(二)赋予舞蹈政治意识并广泛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在这战乱频繁的年代,舞蹈势必与政治挂钩。《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时,三个将鲁国治理得非常好,齐国得知后,怕鲁国强盛起来将它吞并,便挑选乐女80人,送与鲁国国君和权贵季桓子,终日观赏,荒废政事。孔子规劝无效,最终弃鲁而去。鲁国不仅开始怠慢朝政,还失去了孔子这样的贤者,损失不可量化。这样的记载,体现了当时各国诸侯们在女乐上做的文章,赋予舞蹈政治意义,以达到他们的政治意图。我们熟悉的越王勾践赠予吴王夫差的美人西施,来达到外交政治目的,西施天生貌美,选入宫中培养成“礼物”赠予夫差,接受了严格的歌舞训练,在该时期,女子要有超群的舞技方能称之为绝色佳人,善舞的西施令夫差沉迷,不理朝政,达到了越王勾践的政治目的。但正因如此,舞蹈也丰富发展起来,西施的响屐舞,精美巧妙的将铃铛挂于脚踝,翩然起舞,大大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不仅对舞蹈有了政治意识加以广泛应用,还为舞蹈的持续丰富发展补充了动力。(见图2)

四、结语

对当代无数热爱舞蹈之士而言,每每提及中国古代舞蹈,无一不引以为傲。从原始社會起,舞蹈便登上了历史舞台,上到统治者,下到布衣百姓,皆钟爱于手舞足蹈;人们渐渐形成的各种丰富多彩的舞蹈意识,更是为单一的舞蹈表演提供发展和丰富的动力,使舞蹈传承生生不息;因此,舞蹈,堪称中国古代史上一颗亮丽的明珠;而舞蹈意识,更是为中国古代舞蹈史发挥了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 舞蹈卷[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5月1日出版31-32页.

推荐访问:先秦 浅析 舞蹈 时期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