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CTA多平面重建技术对纵隔型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时间:2022-10-24 10:1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目的 分析纵隔型肺癌的CTA表现,评价CTA下多平面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6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行CTA多平面重建,重点分析肿瘤-肺界面、瘤-纵隔界面、支气管受累情况及纵隔肺门淋巴结情况。结果:26例中8例位于右上肺,4例右下肺,12例左上肺,2例左下肺。21例肿瘤表现为分叶状,24例瘤-肺界面见"毛刺征",13例瘤-纵隔界面脂肪层消失,肿瘤与纵膈面宽基底接触并不同程度侵犯纵膈内结构,14例显示支气管变窄、闭塞,16例纵膈肺门淋巴结转移。结论 纵隔型肺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A下多平面重建能够较全面地反应肿瘤影像特征,为临床评估其切除性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关键词:肺癌;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纵隔型肺癌是指肺癌发生在主支气管,并靠近纵膈面生长,易侵犯纵隔,易误诊为纵隔肿瘤或纵隔内转移瘤[1]。由于纵膈型肺癌对纵膈和肺门结构有着不同程度的侵犯能力,导致手术切除有一定难度。本研究收集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CTA资料,并行多平面重建,着重分析肿瘤对纵膈和肺门结构的侵犯表现,旨在探讨CTA多平面重建技术对纵膈型肺癌的术前评价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1 临床资料

经病理及手术证实为纵隔型肺癌、均行胸部CTA扫描者共26例,含鳞癌15例,腺癌8例,腺鳞癌1例,小细胞癌2例。扫描范围包括肺尖至膈下,将原始数据上传到工作站,重建层厚0.625mm,间隔1.25mm,进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由两位CT医生共同阅片,重点分析肿瘤发生的部位、形态、瘤-肺界面、瘤-纵隔界面、支气管、动脉受累情况、纵隔肺门淋巴结情况。

2 结果

2.1肿瘤发生部位与形态26例中原发灶位于右上肺者8例,右下肺者4例,左上肺者12例,左下肺2例,其中14例为中央型,8例为周围型;21例表现为分叶状(见图1),5例表现为类圆形。

2.2瘤-肺界面与瘤-纵隔界面24例可见"毛刺征"(见图1),2例边缘较光整,周围肺内支气管及血管呈受压改变。9例与纵隔面呈锐角相交,纵膈面下的脂肪层大部分现实清楚,纵膈内结构未见明确侵犯;17例与纵膈面呈钝角接触,纵膈面下的脂肪层消失,纵膈胸膜、心包不同程度增厚,周围肺动脉或腔静脉表现为被包绕或变窄(见图2),该17例中4例误诊为纵隔肿瘤,其中3例误诊为胸腺瘤,1例因肺内肿块与纵隔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块,分界不清,而误诊为淋巴瘤。

2.3支气管受累14例中央型肺癌患者中均见支气管狭窄、闭塞,并于肿块内截断,外侧肺组织1例表现为阻塞性肺气肿,4例阻塞性肺不张,9例阻塞性肺炎,患侧膈肌升高5例。

2.4淋巴结、肺、骨转移纵隔及双侧肺门多发淋巴结转移16例,3例误诊为恶性胸腺瘤,1例误诊为淋巴瘤;双肺及骨多发转移者5例。

3 讨论

纵隔型肺癌分为3型[1]:I型,中央型肺癌伴远端肺组织阻塞性肺不张,同时将肺内原发病灶、肺门及纵隔转移淋巴结包裹成致密肿块影,易误诊为纵隔肿瘤;II型,发生于纵隔旁的周围型肺癌,其内缘紧贴纵隔或与纵隔胸膜粘连成块;III型,原发肿瘤小而不易发现,但已有较大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灶,易误诊为纵隔原发肿瘤或转移瘤。临床中以I型较为多见,以II型手术切除难度较大。本研究26例中I型肺癌14例,无1例误诊;II型肺癌10例,3例被误诊为胸腺瘤;III型肺癌2例,1例缺乏恶性征象,因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而误诊为淋巴瘤。

纵隔型肺癌的病灶大部分位于肺内,与纵隔呈锐角或钝角接触;对纵膈侵犯程度较轻时,纵隔与肿块边界之间可见脂肪组织分隔带,肿块与纵隔贴近的基底部往往小于肿块的最大径线,当肿块跨纵隔胸膜生长并侵入纵隔内时,该脂肪线消失,此时对病灶的定位比较困难[2],本组病例13例(13/26例)侵入纵膈内,4例误诊为纵隔肿瘤。纵隔型肺癌外缘常常呈分叶状,尤其深分叶对肺癌的诊断价值较大。纵隔肿瘤分叶征象少见。本组21例患者表现为分叶状。

纵隔型肺癌与肺交界面常可见"毛刺征",通常表现为呈放射状排列的短细毛刺,为肺癌的特异性征象,是鉴别纵膈型肺癌与纵膈肿瘤的要点所在[3]。本组24/26例患者可见"毛刺征"。当病灶的侵犯能力较强时,肿块与纵膈以宽基底接触,并向纵膈内侵犯,常受累的结构包括心包、肺动脉、腔静脉,其中心包受累表现为不均匀增厚,心包下脂肪层消失,常伴心包积液;肺动脉及腔静脉受累表现为被肿块包绕并不同程度狭窄。纵隔型肺癌尤其是中央型肺癌,可见相应支气管狭窄、闭塞,并于肿块内截断;此时可伴有远端肺组织阻塞性肺气肿、肺不张和阻塞性肺炎。本组14例中央型肺癌伴有上述征象。

目前,手术仍然是治疗肺癌的首选手段,由于纵膈型肺癌与纵膈的关系密切,导致膈型肺癌的手术治疗出现困难。CTA下多平面重建技术可从各个方向、多角度显示并测量肿瘤对周围结构的侵犯范围及侵犯程度,因此在纵膈型肺癌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4 结论

CTA多平面重建技术对纵膈型肺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够全面地提供肿瘤的影像学信息,尤其是肿瘤对纵膈内结构及肺组织的侵犯范围的评估,为临床评估切除肿瘤的可行性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石斌, 王巍. 纵隔型肺癌的CT诊断[J]. 山西医药杂志, 2005; 7 (34): 945-946.

[2]邹玉坚, 郑晓林, 肖利华,等. 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 16 (2): 281, 381-382.

[3]杜红文, 付和睦, 张蕴,等. 胸部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00, 10 (16): 851-853.

编辑/王海静

推荐访问:纵隔 肺癌 重建 临床应用 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