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C—反应蛋白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

时间:2022-10-30 09:3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检测在细菌性感染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根据感染因素的区别将2014年1月~6月在我院诊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123例分为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其中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分别为80例、4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性资料上不存在特异性差别,对两组患者进行C-反应蛋白检测并比较两者的增高率。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细菌感染组C-反应蛋白浓度均值为(24.3±8.92)mg/L,相比于病毒感染组(5.3±1.96)mg/L的C-反应蛋白浓度浓度均值明显偏高。同时,细菌感染组的C-反应蛋白增高率(97.53%)也明显大于病毒感染组(5.42%)。结论 C-反应蛋白检测在临床其他参数尚不能支持明确诊断时可以为医生揭示引发感染性疾病的感染源,而在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治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特异性而被广泛作为临床诊治的重要指标,在疾病临床检测中应高度重视该项指标的检测和分析。

关键词:C-反应蛋白;临床;感染;诊断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在人体收到外界感染源刺激发生感染后后由肝脏合成的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是以沉降法计算相对分子量为118000的血清B球蛋白,在1930年被发现后便逐渐成为快速检测细菌感染及揭示炎症的重要指标。这主要是由于 人体C-反应蛋白在受到感染源感染出现炎症后浓度会在18~48h内迅速升高,并随着治疗的深入和病情的好转而迅速下降直至恢复正常。本文同归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分别检测对照对比的方式对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其在临床诊治中的意义进行探讨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6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123例,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51例,年龄10~69岁,平均年龄(41±6.9)岁。根据感染源的不同,将因细菌感染引发疾病的患者列为细菌感染组,将因病毒感染引发疾病的患者列为病毒感染组,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患者分别为80例、4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性资料上不存在特异性差别。

1.2方法 在采集患者血液样本后应用AU640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仪和配套的试剂盒进行C-反应蛋白检测并记录结果。检测操作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和检测操作规范进行,根据标准将检测结果>10mg/L作为C-反应蛋白浓度是否增高的标志。

2结果

在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并统计的基础上,揭示细菌感染组C-反应蛋白浓度均值为(24.3±8.92)mg/L,相比于病毒感染组(5.3±1.96)mg/L的C-反应蛋白浓度浓度均值明显偏高;细菌感染组的C-反应蛋白增高率(97.53%)也明显大于病毒感染组(5.42%)。

3讨论

本组测试揭示C-反应蛋白检测能够准确揭示细菌性感染疾病的有关情况,在疾病的诊断、检测和疗效的判断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参考相关资料,C-反应蛋白在揭示炎症和组织损伤情况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敏感性,而且检测方法成熟度和检测仪器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高,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基层卫生院也可以较为方便方便、快捷、准确地进行C-反应蛋白检测。

3.1 区别感染源 本组测试揭示细菌感染组C-反应蛋白浓度均值为(24.3±8.92)mg/L,相比于病毒感染组(5.3±1.96)mg/L的C-反应蛋白浓度浓度均值明显偏高,并且细菌感染组的C-反应蛋白增高率(97.53%)也明显大于病毒感染组(5.42%)。这主要是病毒感染对人体组织的伤害主要发生在组织细胞之内,而细菌感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炎症反应所导致的人体组织伤害主要体现在组织细胞之外,而发生在组织细胞外的伤害可以促使组织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经白细胞介素传递给肝脏之后就能刺激肝脏产生C-反应蛋白,当细菌感染或组织损伤发生后,肝脏就能受激而大量产生C-反应蛋白,其升高的程度与细菌感染或组织损伤的程度具有一定的联系,最高时可达平时的千倍。而对于病毒感染而言,由于其伤害主要发生在组织细胞内,因此肝脏病不能捕捉到相关的特异性反应。因此,患者在出现感染性症状后可通过C-反应蛋白较为明确地揭示感染源,进而在疾病早期就能为临床提供较为确切的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如对于急性肺炎患者,C-反应蛋白可达60mg/L,而支气管炎患者的C-反应蛋白则能升至20mg/L,不仅较为深刻地揭示了感染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感染程度。

3.2检测病情病程 由于人体C-反应蛋白在受到感染源感染出现炎症后浓度会在18~48h内迅速升高,C-反应蛋白的升高程度与细菌感染或组织损伤的程度具有一定的联系,并随着治疗的深入和病情的好转而迅速下降直至恢复正常。因此该项检测也可作为病情病程监测监视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在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断中,主要是靠医生基于过往经验的对临床症状的分析,而由于患者个人的描述、以及对疼痛的忍受程度等方面的原因,容易导致对患者阑尾是否已经穿孔分析把握不够确切,让无需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不必要手术的情况,而应用C-反应蛋白检测就可以通过检测结果来进行患者是否已经出现阑尾穿孔的判断,阑尾穿孔患者的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常超过100mg/L,而未出现阑尾穿孔患者的检测结果一般在20mg/L左右。又如烧伤患者,一般刚入院治疗时其C-反应蛋白的浓度显著增高,但如果控制感染的情况下其浓度会随着愈合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如果发生感染甚至出现败血症,则又会迅速出现非常明显的增高过程。因此在诊断的过程中应用C-反应蛋白检测作为辅助诊断手段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

3.3观察术后情况 因手术而导致的组织损伤以及感染症状都能导致C-反应蛋白浓度的居高不下,而随着组织损伤的愈合和感染症状的好转其浓度将逐渐下降。并且,手术所导致的C-反应蛋白增高在没有出现出后感染的情况下将在2~3d内回归正常值,但如果发生术后感染则将导致C-反应蛋白浓度长时间居高不下。根据相关文献,在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后如果C-反应蛋白浓度长时间没有实现明显下降则应考虑存在着早期排斥反应。并且有数据揭示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浓度显著增高者其术后发生感染的概率将显著增加,并且在住院日上也将较术前C-反应蛋白浓度正常患者更长,因此,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以及术后的定期C-反应蛋白浓度检测是观察患者恢复情况的必要手段。

3.4 观察抗生素疗效 在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即使C-反应蛋白浓度以及其他炎症指标并不明显的情况下也需要立即给予抗生素治疗。在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过程中,在早期的24~48h内进行C-反应蛋白浓度动态监测将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这是因为如果治疗无效,C-反应蛋白浓度将持续在高水平并有可能随着感染程度加剧而增加,更为重要的是,该数据对感染程度的揭示往往比临床体征的变化更早,这就为医生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段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总之,C-反应蛋白检测在确定感染源、检测病情病程、观察术后情况和抗生素疗效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临床诊治中应当高度重视该项检测结果所揭示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杨永红.C-反应蛋白在细菌感染性疾病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3(07).

[2]夏杰.白细胞计数和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3).

[3]胡亚远,林爱华.C-反应蛋白检测在临床诊断感染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8(09).

编辑/孙杰

推荐访问:蛋白 临床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