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早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小儿尿道下裂术后恢复及并发尿瘘的临床效果

时间:2022-10-31 08:35:04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uMx]u5tt44iQ^4m54M6]-t׍7ܞH~j^ii_m5]v^5]z۟5num8SӝvuV医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常规消毒和清洁患儿手术切口,做好注射、化验、换药等本职工作,处理并发症,解决患儿家长问题,发生情况及时处理或通知医师。术后患儿饮食采用流质饮食,3次/d,1 d后可转为半流质饮食。

1.2.2 干预组护理策略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预防性综合护理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每日早晚两次辅助患儿锻炼病床上平卧位排泄大小便,帮助患儿和家长放置便盆,护理人员闭嘴发出“嗯”声,诱导患儿模仿发音用力,协助患儿顺利排便,并保证患儿用力程度以防切口损伤。(2)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对于手术治疗后的医生依从性和术后切口疼痛的忍耐程度往往不及成年人,临床表现为烦躁易怒、大声哭喊打闹,甚至抵抗接受治疗等极端行为,对术后恢复情况极为不利[3]。因此护理人员应给予适当、及时的教导和安慰,并嘱患儿家长一同参与积极配合治疗,保证儿童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保障好治疗效果的同时尽量满足患儿要求。(3)引流管护理是保证手术恢复状态、控制并发症的关键要素之一[4]。时刻关注引流液性状特点,发现问题立即处理或及时汇报上级医师尽快做出判断和处置。如当观察到患儿引流管有絮状物析出时应立刻向负责医生汇报,及时保留样本送检化验;若发现尿管中存在絮状物或尿液内大量沉渣应适当按压尿管,以保证尿管通常,防止其被分泌物阻塞而影响排尿,且同时鼓励患儿常饮水。手术引流管固定后,应嘱患儿及家长其重要性,使其了解引流管维护的常识问题,与患儿及家长共同保护好引流管。无菌操作下按时更换引流袋,防止尿液回流造成的污染而诱使引发尿瘘。有条件医院可引进抗反流引流袋,能够更好地规避尿液回流而造成的污染情况。(4)护理人员应严格遵照医嘱为患儿准确口服药物并按时提醒其服药,使患儿血药浓度维持在一定水平以保证治疗效果,同时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个别家长会担心口服药物对患儿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向家长解释药物的作用与治疗的目的,以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而配合治疗工作。(5)年龄稍大点的学龄患儿术后夜间往往出现不同程度阴茎勃起,容易造成切口疼痛、二次创伤等,并加重患儿的躁动、反抗情绪,同时患儿可能不自主地抓挠切口缝合处,造成切口愈合缓慢甚至进一步损伤,所以控制患儿夜间勃起对于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积极作用[5]。护理人员应当在医生指导下每晚睡前嘱患儿口服乙烯雌酚2 mg,患儿哭闹甚者可适当给予少量地西泮口服以镇静安神,可同时利用冰袋、凉毛巾等物理方法包裹,以收缩血管、缓解疼痛;安置引流管常常会导致患儿膀胱痉挛而产生不适甚至疼痛,可遵医嘱给予适当地西泮口服以解痉止痛。(6)术后患儿饮食应注意少食多餐,以优质蛋白、热量适中食物为主,可适当注意患儿对食物的偏爱添加相应饮食。对于发育情况欠佳的患儿,可适当增加更有利于吸收的糖类食品,或提高食物中的能量比例等。同时嘱患儿常饮水以维持保持大小便代谢过程,如发现患儿便秘,可给予适量开塞露塞肛以润肠通便,禁止排便过程中患儿用力过猛,避免增加切口愈合难度及导致尿瘘等并发症的可能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术后首次排便时间、10 d内排便次数及切口愈合情况以评价两种不同护理策略对小儿尿道下裂手术恢复情况的影响;观察两组患儿术后尿瘘发生率以评价两种不同护理策略对控制小儿尿道下裂术后尿瘘发生的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术后首次排便时间、10 d内排便次数、切口愈合情况对比,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2 两组患儿术后尿瘘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发生尿瘘4例,尿瘘发生率为6.9%,对照组尿瘘发生13例,尿瘘发生率为22.4%,两组患儿术后尿瘘发病率比较,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583,P<0.05)。

3 讨论

尿道下裂是小儿生殖泌尿器官先天性畸形和生长发育异常的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特点是尿道开口出现在正常位置与会阴连线之间的异常位置,同时可能并发阴茎向腹侧弯曲等畸形病变[6]。目前治疗尿道下裂最有效的手段仍为手术治疗,而由于本病发病位置特点决定其对于手术精度要求极高,术后恢复慢且常常引发各种并发症。尿道狭窄、尿道阻塞、尿瘘是尿道下裂术后主要并发症。文献[7]显示,尿瘘发生率占所有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的20%以上,严重影响手术恢复及儿童泌尿生殖器正常生理功能。

术后尿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与施术方法、医生操作水平、医院医疗设施环境等有着密切关系[8]。与此同时,术后护理工作与尿道下裂手术恢复和并发症的发生也存在相关性。留置管、药物、患儿情绪、医疗操作等实施不恰当均能造成严重并发症。而患儿排便习惯也是造成尿瘘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能够引发切口裂开、出血甚至感染等情况,这些均会影响切口愈合。笔者所在医院的针对性的患儿排便教导和锻炼并配合家长监督,能够有效避免患儿排便用力过猛、便后清洁不当等排便习惯导致的危险后果。药物治疗是患儿术后恢复和防止感染的重要手段,由于患儿依从性较差,常常出现负面情绪而抵抗用药。作为护理人员首先从日常做起,通过心理安慰、教育指导等方法使患儿维持良好的治疗心态,与患儿家长经常沟通,减少患儿的情绪波动以防止患儿对药物治疗的抵抗情绪。术后留置管是需要护理人员注意的重点问题,应保持耻骨上膀胱造瘘管引流的通畅,保持引流袋在耻骨水平位以下,防止尿液回流造成的污染而导致并发症的发生。此外,患儿由于手术创伤刺激剂药物作用,常常出现夜间阴茎勃起现象,对干预组患儿给予乙烯雌酚加以处置。乙烯雌酚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非甾体类雌性激素药物,相关研究表明,乙烯雌酚能够有效改善学龄患儿阴茎勃起所导致的疼痛与出血[9]。而个别家长担心激素类药物对患儿的生长发育会造成不良影响,此时护理人员应当给予细心解释说明。

本此研究为探究在早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于小儿尿道下裂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尿瘘的临床效果,采用统计学方法观察发现,干预组在首次排便时间、10 d内排便次数、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三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儿术后恢复情况,提高治愈率;两组在对比术后尿瘘发病率时,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尿瘘发病率,减少并发症。通过排便锻炼、安慰教育、留置管维护、药物落实、饮食指导等方法对尿道下裂接受手术患儿进行早期预防性干预护理,有效改善了术后恢复情况,降低了术后尿瘘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朱智洪.全程心理干预对小儿先天性尿道下裂成型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3):115.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4-85.

[3]陈舒敏.护理组长主管负责制在普外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81-83.

[4]林宁,邱金花,吴玉莲,等.尿道下裂术后3种不同尿液引流方式的临床护理及效果观察[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5,21(2):153-156.

[5]刘育莲.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150-151.

[6]赵东明.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的细菌检验与药敏情况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157-158.

[7]魏玉兰.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6):101-103.

[8]范清秀,黄利娥,谢肖霞.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术后尿瘘的围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30):2812-2813.

[9]吴钟琳.优质护理服务在泌尿外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6):105-106.

(收稿日期:2015-10-16)

推荐访问:预防性 尿道 术后 并发 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