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泉州:砥砺前行,稳中有进

时间:2022-10-31 15:00:04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数据显示泉州市人口数量福建省最多,为8128530人。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全市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7处,其中国家级20处、省级48处。其中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有最早的伊斯兰清净寺、世界仅存的摩尼教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岩、千年古刹开元寺和东西塔、“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等。泉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曾涌现出欧阳詹、蔡襄、曾公亮、李贽、俞大猷、郑成功、施琅、李光地等诸多杰出人物。泉州保留着以南戏、南音、南少林、南建筑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其中南音是中原雅乐的活化石,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木偶戏是全国特色剧种。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分布在世界129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750万人,旅居香港同胞70多万人,旅居澳门同胞6万多人,三者合占全省60%以上。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全市现有台属近16万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落户泉州。长期以来,旅外乡亲心系桑梓,或投资办厂,或兴学育人,或捐资慈善,或兴办公益,涌现出一大批贡献巨大、成就杰出的乡贤硕彦,成为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地理交通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

公路:全市拥有公路通车里程14047.7公里,位居全省第一,到2020年,这个通车里程的数据将近16000公里。到2020年高速要新开工的项目一共有9个,分别为泉州环城路二期工程晋江至石狮段、莆田至永定泉州段、泉州环城路三期泉州湾跨海大桥、莆田仙游至南安金淘泉州段、泉州环城路南安张坑至石井段、泉厦漳城市联盟路泉州段、厦沙线安溪至沙县泉州段、肖厝港支线、沈海复线安溪至长泰泉州段等9个项目。通车里程增多,客运站也要增多。全市有公路一级站2020年将增到15个,日发送旅客20万人次,同样公路货运站也将增到19个。此外,农村将争取实现每乡镇拥有一个客运站、每村一个以上候车亭。

铁路:连接鹰厦铁路的漳(平)泉(州)肖(厝)铁路已运行多年,福州(经莆田、泉州)至厦门铁路已经通车。

空运:泉州晋江机场目前共引进厦航、深航、国航、奥凯航、春秋航、扬子江快运和东海航等7家航空公司进行航线运营,开通了泉州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舟山、杭州、济南、郑州、武汉、成都、长沙、西安、重庆、南昌、昆明、南京、天津、南宁、贵阳、无锡等国内航线和香港、澳门地区航线。2010年机场旅客吞吐量199.7万人次,同比增长20.6%,货邮吞吐量2.29万吨,同比增长66.3%,在全国175个民用机场吞吐量排名分别位列第43和39。

水运:泉州港由肖厝港区、斗尾港区、泉州湾港区、深沪湾港区和围头湾港区组成,共有16个作业区和5个作业点。其中:肖厝港区由肖厝、鲤鱼尾两个作业区和峰尾作业点组成,是大型散杂货运输,兼顾集装箱、件杂货等运输的综合性港区,可规划建设25个万吨级以上泊位,规划综合通过能力12015万吨,其中集装箱250万标箱;斗尾港区由斗尾、外走埭两个作业区和小岞作业点组成,是大型液体散货运输的石化专业性港区,可规划建设54个万吨级以上泊位,规划综合通过能力21820万吨;泉州湾港区由秀涂、石湖、祥芝、后渚 、锦尚五个作业区和崇武、内港、大岞三个作业点组成,是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综合性港区,可规划建设58个万吨级以上泊位,规划综合通过能力18444万吨,其中集装箱1619万标箱;深沪湾港区由深沪、梅林两个作业区组成,可规划建设9个万吨级以上泊位,规划综合通过能力1750.5万吨;围头湾港区由围头、石井、水头及安海、菊江、东石五个作业区组成,可规划建设12个万吨级以上泊位,规划综合通过能力2787万吨,其中集装箱121万标箱。经国务院批准,泉州港的肖厝、鲤鱼尾、斗尾、后渚、石湖、锦尚、围头和深沪等作业区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梅林、崇武、石井、东石等作业区被列为二类开放口岸。截止2010年底,泉州港已建成投产码头泊位7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8个,泊位总长11888米,年设计吞吐能力为8596万吨(其中集装箱123.63万标箱)。按专业功能划分,件杂货泊位42个,拥有福建省靠泊能力最大的肖厝作业区7万吨级矿石装卸码头和5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以及5万吨级粮食专用码头;液体化工泊位25个,拥有福建省靠泊能力最大的斗尾作业区30万吨级原油专用码头;专用集装箱泊位6个,最大靠泊能力5万吨级;客货合用泊位2个,基本形成了以肖厝、斗尾和泉州湾为中心港区,大中小码头泊位优势互补、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分工比较明确的码头群体。

自然气候

泉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有“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之称,别号“温陵”。泉州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19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41公里,岛屿208个,有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深水良港多,可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23个,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港和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

国土资源:全市土地总面积110.16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70.3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63.9%;有林地面积64.70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1.9%;耕地面积240.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4.24%;园地面积129.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7.67%;林地面积789.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46.81%;牧草地0.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0.05%;其它农用地面积88.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5.26%;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161.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9.56%;交通用地12.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0.74%;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1.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0.66%;未利用土地面积253.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5.01%;人均耕地为0.33亩。

矿产资源 :泉州现已探明或基本探明有一定地质储量的矿产地130多处,其中大型矿产地8处,主要矿产资源30多种,有高岭土、花岗岩、辉绿岩、石英砂、石灰石、煤、铁、锰等。

海洋资源: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海岸线蜿蜒曲折,长达541公里,大小岛屿207个,有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深水良港多,可建万吨以上的深水泊位123个,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国罕见的天然良港。泉州是福建省主要产鱼区,主要水产生物有500多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贝、藻类200多种。

水资源:全市常年雨量充沛,境内溪流多达34条,总长1620公里,地表水总量87.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14.56亿立方米,水电蕴蓄量达43万千瓦。晋江为泉州市第一大河,发源于戴云山东南麓,流经永春、安溪、南安、鲤城、晋江注入泉州湾,水系河流全长404.8公里,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此外,泉州地下水资源有10亿立方米,可利用的地下水0.76亿立方米。

林业资源:全市拥有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81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55%;全市拥有森林公园34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6个;森林公园总面积3.9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61%;全市森林面积7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8.7%,活立木总蓄积量1960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为1902万立方米。

野生动物资源:全市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野生动物资源有30目85科385种,分别为两栖类2目7科32种;爬行类3目13科61种;鸟类19目51科260种;兽类6目14科32种。全市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鼋、蟒蛇、黑鹳、黄腹角雉、云豹、华南虎、金斑喙凤蝶、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红珊瑚等11种;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虎纹蛙、黄嘴白鹭、鸳鸯、鸢、鹰雕、蛇雕、花田鸡、穿山甲、豺、黑熊、苏门羚等57种;有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有列入《濒危野生动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野生动物59种。泉州市野生动物资源种类在全省属于较为丰富地区。但是,许多珍稀物种仍然较为罕见,有的几乎没有踪迹,资源的脆弱性较明显,急需有针对性地加以保护。

野生植物资源:全市森林植物种类达174科,599属,1127种(或变种),主要包括亚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植被等。亚热带雨林有上层优质树种如红栲、米楮、黄杞、阿丁枫、红豆树等树种;常绿阔叶林有栲树、丁枫、黄杞、樟树、楠木等。次生植被以马尾松、木荷、枫香等树种为主;山顶常绿矮林为主,上层优质树种以台海松为主;海岸植被以秋茄、白骨址为主。

历史沿革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经济发展

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726.5亿元,增长12.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3.46亿元,增长2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15元,分别增长12.5%和12.6%,完成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过去两年,泉州发展得到上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国务院批准设立泉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该市成为全国第三个金改区;国务院批准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实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省政府专门出台促进泉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十条措施;批准泉州开展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支持打造民营经济发展乐园。

持续砥砺前行,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面对严峻经济形势,全力以赴保增、促稳、攻坚,稳住经济大盘。尽心尽力帮扶企业。全市召开企业座谈会226场,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672项。开展政策落实专项行动,帮助企业用好扩大生产、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等政策。注重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召集15个重点行业协会,“一业一策”研究解决应对措施。工业支撑紧抓不放。建立促进工业稳定增长联动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完成工业增加值2645.79亿元;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增至1704家,完成增加值1941.94亿元。装备制造、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等主要行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18%。产能建设强力推进。突出生产性、生财性项目,实施县级以上产业重点项目1200个,完成年度投资1030亿元。建成海峡轨道客车、三安光电、本科电器等工业项目261个,新增年产能650亿元;实施重点技改项目290个,新增年产能750亿元;建成万达、网商创业园、英良五号、洛江中心商城等服务业项目121个,新增年销售收入550亿元。中化炼油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泉港、泉惠石化园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南山片区进驻企业20家。市场开拓内外并进。成功举办海博会、鞋博会、石博会、茶博会、雕博会等泉州商品博览会系列活动。引导品牌企业优化专卖店布局,开展“电子商务在行动”,网上市场份额位居全国前列。积极参加国内外商品展,开展 “品牌泉州境外行”系列活动;全市外贸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大关,其中出口123.74亿美元,新增出口超亿美元企业6家;泉州出口加工区、晋江陆地港外贸总额分别达13.5亿美元和7亿美元。“第三产业发展年”活动成效明显。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13.9亿元。做好“营改增”试点工作,新增限上批零住餐单位616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5家,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63.07亿元。开展“市长带你游”系列旅游推介活动,清源山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陶瓷文化生态旅游节;完成旅游总收入350亿元,增长22%。举办首届创意产业节,对接项目419个,意向金额20.72亿元。金融业税收增长32.9%。“五大战役”深入实施。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小城镇改革发展、民生工程战役分别完成投资750亿元、1780亿元、280亿元、466.3亿元和97.2亿元,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要素保障及时有力。加强资金统筹调度,市本级筹资235.68亿元,全市累计争取上级资金82亿元;市城建国投、路桥等企业退出融资平台清理目录,组建市开源实业、水利投资等公司,项目筹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与5家银行开展战略合作,民生银行在泉成立石材产业金融事业部;引进菲律宾首都银行,实现外资银行零的突破;新增贷款629.89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060亿元;新增小额贷款公司14家。电网建设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提升用工服务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获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5.22万亩、海域使用3万亩。

发挥实体优势,“二次创业”掀起热潮。民营经济加快转变提升。出台实施推进 “二次创业”若干意见及配套文件,启动民企转型升级扶持行动计划,设立兑现专项资金5亿元,完成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2043.78亿元,增长17.7%。新增上市企业3家。国家工商总局出台6条措施,支持泉州品牌国际化;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2件、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97件,泉州商标馆开馆;该市品牌闪耀伦敦奥运会,赞助22个国家体育代表团;海西国际时装周品牌效应显现。出台加快推进产业转移扶持政策,山区与沿海实现项目对接7个,总投资20.7亿元。自主创新“三年行动”深入实施。总结推广“安踏经验”,组织科技“五清零六提升”行动,与教育部合作启动“蓝火计划”。实施重点科技计划项目610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创新型企业2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9家、授权专利8208项,制修订各类标准39项,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25亿元。微波通信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体系列入国家试点工程,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安溪、晋江建筑饰面石材行业实现整体退出。人才支撑不断加强。出台实施服务民企“二次创业”人才计划,启动海内外泉籍人才回归工程;实行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和高级人才证制度;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50人(团队)被评为省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兑现386位高层次人才贡献奖励。

“三维”对接成效明显。开展招商大会战,全力大招商、招大商。落地央企项目4个,总投资103亿元。开展对外大型招商活动4场,签约外资项目173个,总投资73.91亿美元,其中5亿美元以上合同项目2个,引进惠普、IBM、普利司通等世界500强企业。在珠三角民企洽谈会上签约项目110个,总投资1234亿元。举办民企“二次创业”推介会5场,出台推进异地泉籍企业回归创业12条措施,实现项目回归120个,总投资1100亿元;引进企业总部或营销中心300多家,增加税收约32亿元。

注重夯实基础,“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农林水支出39.78亿元,增长31.8%,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282.23亿元。6个老区县(市、区)争取上级资金补助5.2亿元。“美丽乡村”建设率先启动。实施 “六大工程”,完成593个村庄规划编制,大力推进农村垃圾处理。抓好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2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20个、老区跨越发展工程重点帮扶村4个,评选“美丽乡村”10个。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完成粮食生产任务。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家、农业“三品”认证产品24个,获批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6家。安溪、永春成为首批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对台合作引种创新基地”成为全国唯一支持的对台种业项目。争取上级渔业补助7.7亿元,获批设立湖洋溪国家级水产自然保护区和2家远洋捕捞企业。水利建设全面推进。76个水利项目完成投资35.1亿元。启动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彭村、八峰、双溪水库和晋江防洪工程试验段等重大水利项目开工。“两江”上下游水资源保护补偿资金提高到每年2亿元,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完成投资17.18亿元,晋江流域省控断面Ⅲ类水质达标率100%,1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3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崇武至秀涂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整治完成投资8075万元。桃溪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在全省推广。率先在全国建成水资源动态管理系统。防灾减灾工作持续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260公里、公路安全保障625公里、危(病)桥改造27座,完成 “造福工程”搬迁10500人、危旧房改造7000户。建设省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5个、村庄环境整治试点村17个。完成植树造林35.24万亩、水土流失治理39.47万亩,补充耕地1.44万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4万亩。

2012年,泉州深化“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363个项目完成投资365亿元。

交通网络日臻完善。晋石高速、金安高速、田安大桥、黄龙大桥和台商区南北主干道等建成通车,泉州湾跨海大桥、南石高速、莆永高速、国道324晋鲤段、东海大街拓改等加快推进,实现县县通高速的历史性突破。泉州港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口岸核心能力达标考核。泉州晋江机场改建主体工程完工,航空口岸通过国家对外开放验收。环湾片区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76.5平方公里。编制完成市绿道系统、桃花山生态区保护建设等规划。晋江、石狮、南安城市发展向“两江一湾”靠拢,晋江两岸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东海、城东、北峰丰州、晋江滨江、江南等环湾新区初步形成,台商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亿元。滨海公园、桃花山公园一期、金山公园慢线等基本完工,城东学园、一院新院二期等加快推进,东海学园、江南学园、中医联合医院等开工建设。出台实施中心市区“三旧”改造政策,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提升工程,完成10条街路景观整治和沈海高速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建设,中心市区新增绿地面积530万平方米。48个“点线面”试点项目完成投资14.82亿元。完成田安南路、安吉路等供水管网改造,市区水质不断改善。全市新投入运营污水处理厂15座,城东垃圾转运站等一批环卫设施投入使用。完成电力线路缆化改造26公里。城市管理持续加强。推行市政公用行业常态化考评,组建市容市貌观察团,抓好14条主干道精细化管理。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城市管理平台开通,成为“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开展违法建房整治活动。投入公共交通9000万元,取消市区公交空调收费,公交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2年,泉州突出惠民利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人,培训劳动者25.6万人次。参加职工“五险”人数增加43万人次,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分别达99.5%和9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新增乡镇敬老院16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50个、农村老年体育活动中心22个,泉州老年公寓、江南老年颐乐园顺利推进,成立老龄服务志愿者协会。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放低保金2.75亿元。建成泉州市福乐家园和2所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全市慈善组织累计筹集善款33.7亿元,投入慈善救助活动20.7亿元;侨捐公益事业超过5亿元。

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教育事业优先发展。4个区(市)完成“教育强县”创建或通过省级预评,7个区(市)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新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90所、公办幼儿园70所。配备国标校车130部,完成校安工程重建任务。晋江获批异地高考试点。安溪茶学院正式招生。建成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20个。

医改工作扎实推进。新增医院床位2109张。石狮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1485家村卫生所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三百工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完成。

文化蓬勃发展。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215亿元。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十百千基础工程”基本完成。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非遗”优秀实践名册,泉州木偶剧院开工建设。“侨批档案”入选“亚太地区记忆遗产”,“海丝”“闽南红砖建筑”入选中国“世遗”预备名单。梨园戏剧团、南音乐团摘获国家文艺类最高奖。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分别新增3位和40位。发行德化陶瓷特种邮票。完成14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组建泉州广播电视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对外开放,实现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举办泉州市第31届戏剧会演、“闹元宵·闽南文化周”、美国“泉州电视周”、土耳其“泉州文化周”,以及海峡两岸商会经济论坛、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周等海峡论坛泉州系列活动。不断加强体育工作,拓展南少林武术国际交流,推动五祖拳进校园;该市运动员在伦敦残奥会上取得“两金一铜”好成绩。

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城市文明程度指数居全国提名资格城市前列。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超额完成。新开工4万套,完成投资90.23亿元;基本建成2.89万套,新增配租配售1.61万套。新增归集住房公积金36亿元、发放贷款27亿元。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复核。生态市创建走在全省前列,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5%。

社会管理持续创新。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成为全国农民工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首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工程试点城市。推进综合警务改革创新,“保平安创满意促和谐”行动成效明显。加强领导干部接访群众工作,做好矛盾纠纷排解防范。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执法检查常态化建设,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和集中整治大会战,安全生产事故4项指数全面下降。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扎实推进。全市人口出生率13.45%。政策符合率93.36%,保持低生育水平。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其他工作有效推进。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海防、人防、支前、审计、统计、方志、档案、气象、防震减灾、离退休干部服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推荐访问:砥砺 泉州 前行 稳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