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在“对课”中渗透客家土楼楹联文化初探

时间:2022-11-02 13:20:03 来源:网友投稿

在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对子”、“对联”在每个年级的课本中都有出现,编者的意图也可见一斑。但有的教师认为“对课”是私塾先生谋生的本事,现在早已成了过去时。因此,教学“对课”时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读读背背,不求甚解。由于教师的不重视,往往忽视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悟,结果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不起学生心底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自从接触了《小学对课》,了解了“对课”相关知识后,笔者被“对课”里包含的如此美妙的意境、丰富的内涵、耐人寻味的哲理所吸引,于是尝试在“对课”中渗透运用客家土楼楹联文化。通过几年的实践,颇有成效。下面,笔者就此谈谈几点看法:

一、以课本对子为基础,认识“对课”的起源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朗诵“对子歌”。读完后,笔者问道:“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什么是对对子?”同学们听了,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对对子我们早会了。就是‘云对雾,雪对霜’……”有的说:“对对子就是作对联。”面对着孩子们似懂非懂的回答,笔者又问道:“想知道吗?”“想!”学生们大声地说。从他们那充满期盼、渴望的眼神,笔者体会到迫切的求知欲望,于是顺着自然生成的机会,开始向他们介绍“对课”:对课,也叫对子,对对子。它是汉语独有的一种语言教学形式,大概从北宋时期开始纳入语文教学体系。从那时起,“对对子”绵延千年。从前,凡是进过私塾的,都学过“对对子”……不知不觉中,“对课”的知识就在学生们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对课”的热情。

二、以土楼楹联为载体,诠释对课的内涵

学生充分认识对课的起源和意义后,笔者依靠“土楼之乡”的现成的土楼楹联为载体,挖掘乡土教材内容。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遍游了全镇的土楼景点,让学生记录下各处土楼大门、厅堂、柱子上的楹联,收集土楼旅游导游解说词中有关楹联讲解的内容。学生在游览家乡土楼的同时,也得到客家文化的熏陶,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纷纷下决心为土楼申报“世遗”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之后,开展客家土楼楹联知识“才智大比拼”活动,学生们表现异常活跃,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能熟背有关的楹联,有的讲起对联的含义,有的大谈自己游览土楼后的感受、体会……这为日后的“对课”教学作了铺垫。教学中,笔者先以“振成楼”的楹联为例,进一步诠释对课的内涵。如大门对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再让学生说一说对联的意思,学生很快地就从土楼导游词中找到了答案:它的意思是讲只有遵纲守纪,才能造就有德有才之人。学生讲的时候还融入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大家都感受到了这既是土楼主人自勉训诫之词,又是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楹联的寓意多么深刻,意识多么超前,楼主的后代人才辈出不正是最好的证明吗?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倡导创新、张扬个性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客家土楼楹联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有学者甚至认为客家土楼的门联是楼训,可以当作土楼学校的校训。估且不论是否可行,单从它的寓意和理念也值得我们借鉴。笔者对此也颇为认同。除此门联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共同探讨楼内的其他对联,如“干国家事,读圣贤书”、“振乃家声好就孝悌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这些楹联通俗易懂,琅琅上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对课”成了学生提升思想、感情、意志、品质的过程,在真实具体、富有情趣的环境里,学生们的字字句句都发自内心的感受,既彰显了个性,突出其自主能力的发展,也有益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以妙联趣对为题材,激发对课的热情

对子来源于生活,形成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客家先民勤劳善良,聪明能干,积淀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流传着许多妙联趣对的动人故事。如对联故事:“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课后,笔者布置学生自己回去收集当地流传的对联故事,学生们饶有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客家文化浩瀚的大海怀抱中去,学习热情高涨。

过段时间,笔者在班上举行了一次“妙联趣对故事擂台赛”,学生们凭着手头收集到的素材跃跃欲试,争当“故事大王”。先让学生在小组中预赛,然后小组推选一名选手到台上总决赛,由学生自己当评委,选出自己心中的“故事大王”。这几位同学上台来绘声绘色地讲演,有的讲了穷秀才到汀洲府赶考迟到,主考大人见他一副龌龊样,便讥笑道:“大水推沙粗在后”,穷秀才机智地笑对:“风车扬谷瘪先行”;有的讲了长工为讨回工钱妙对吝啬的财主的故事,以“落汤螃蟹着红袍”对取“井水蛤蟆穿绿袄”赢回了辛苦一年的工钱;还有的讲了“鼠无大小皆称老,虾有雌雄总道公”。学生们倾听对联故事时,不时拍掌称好,或喜笑颜开,或哈哈大笑……他们心中的“故事大王”早有了定数。整节课,妙趣横生,下课铃响了,他们都迟迟不肯离去,热情是多么高啊!

四、以师生互动为手段,拓宽对课的渠道

随着同学们对“对课”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课本中的对子以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他们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这时,笔者就利用空余时间,不时地向学生对对子,给学生提供一个小试身手的平台,开始由二字、三字到五言、七言,甚至更多字数,视学生程度,尽可能让学生容易对,又有兴趣对对。

笔者设计了以“土楼为主题”的师生互动互对的教学模式,先从简单入手,从熟悉开始,避开生冷的字眼儿,由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如出“土楼”,学生对“洋房”;再出“红柿子”,学生再对“青苹果”;出上联:“凤起丹山秀”,学生马上对出下联:“蛟腾碧水环”(土楼中的对联);再出上联:“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学生思考后又对出了下联:“土楼奇观举世闻名”;……不断的强化训练,学生对对子的水平明显提高,笔者就逐渐增加难度,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如教师出上联是:“圭竹当风,白叶吹落平水”,这上联明显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它蕴藏着当地的三个地名:白叶(凹)、圭竹、平水。学生不能应对,面露难色,后来在教师的点拨和提示下终于说出各式各样的答案,其中笔者最欣赏的一个下联是:“湖坑崩坎,万石滚入大溪”,对联中也用了三个地名:湖坑、万石、大溪与上联匹对。学生们恍然大悟过后,继而鼓掌大笑起来。当然,这些对联也许难入大家的法眼,但它的趣味性、通俗化让人认同。至于一些名联佳对,则在课外留给学生思考,如“九天揽月,华夏英雄驰宇宙”,“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等等,以拓展语文教学的天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课”作为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一种形式。笔者尝试在“对课”中渗透客家土楼楹联文化,也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引发学生对语文课的浓厚兴趣。

推荐访问:楹联 客家 初探 渗透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