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谈普洱佤族原生态音乐的发展

时间:2022-11-04 09:1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本文以普洱佤族习俗歌为切入点,着重论述了普洱佤族原生态音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阐明了普洱佤族习俗歌的艺术形式及价值,强调了原生态音乐的功能与作用,分析了普洱佤族原生态音乐的现状,肯定了近年来普洱佤族原生态音乐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普洱佤族原生态音乐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佤族 习俗歌 原生态音乐 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文化是由56个民族的文化组成的,佤族的文化就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普洱市是云南省民族最多的地区,佤族是普洱世居民族之一。普洱市的佤族主要居住在西盟,澜沧和孟连。2000年的总人口为143973人,普洱的佤族人口占全国佤族人口的36%。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佤族人口分布的特点,1954年成立了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65年成立了西盟佤族自治县。

佤族是一个古老又优秀,充满神奇色彩的民族。它的原生态音乐是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积累的智慧和结晶,它对佤族文化艺术发挥巨大的指导和凝聚作用。以习俗歌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地吸收其他各类音乐资源,使得佤族原生态音乐就像永不移动的河床一样,承载着佤族音乐的文明。

1习俗歌的艺术形式及价值

1.1习俗歌的艺术形式

人们评价佤族是“能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这种与生俱来的本领使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长久不衰,同时也使歌舞深入到每个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质。

佤族的民间音乐分为:歌曲、乐器两类。歌曲主要是指佤族的民间歌曲,普洱地区佤族的民歌,基本可分為:习俗歌、山歌、玩调、劳动歌、儿歌五类,其中以习俗歌最为源远流长。佤族的民间乐器主要分为管乐器、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四种类型,大多乐器都为民间艺人自己制作。这些乐器主要选用的材料多为竹子、木头、葫芦、马尾等。各种乐器制作工艺简单,音域较窄,只能发出简单的几个音符,但都独具特色,较有原生态音乐的味道。西盟县六十多岁的民间艺人岩丙说:“我现在准备把碗筷也变成乐器。这样,我在吃饭的时候就有音乐陪伴我了。”正因为有了岩丙这样的民间艺术家,佤族音乐才显得那么丰美迷人。

普洱地区佤族的习俗歌又称为风俗歌,是民歌中的一种,源于佤族各种民风民俗。通常是指人们外出打猎、盖新房、结婚、丧礼等活动中吟唱的歌。在普洱佤族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包括三种艺术形式:

1.1.1劳动习俗性歌曲

例如人们在山野劳动或行路中唱的歌。西盟等地佤族语称“勒”,沧源地区佤族称“劳尼”。在野外集体劳动时候对唱,以配合劳动,协调动作。因不同的劳动形式而有特定的曲调。歌词有很大的即兴性,音调舒展豪放,有鲜明的山野味道。主要有《拉木鼓歌》《守地歌》等。西盟的《拉木鼓歌》是最著名的一首,犹如劳动号子。旋律简单只有四个乐句,即兴的填词,反复的循环来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可谓最短的旋律唱最长的歌曲。因为这支歌曲要从到上山伐木开始唱,并一直唱到从山上把木鼓材料拉进寨子,制成木鼓拉进木鼓房为止。这首歌曲的旋律虽然短小但铿锵有力,不同于一般的劳动号子只喊不唱,而是边喊边唱。即有强烈的节奏感,优美的旋律和振奋人心的歌词。体现了佤族人的勤劳、勇敢、团结,对通天神器木鼓的信仰及崇拜。

1.1.2宗教习俗性歌曲

佤族的生活充满宗教色彩,佤族的大型宗教活动相当于佤族的节庆日。曾经的拉木鼓、接新水、迎新俗都是热闹非凡的节日庆典。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形成了宗教习俗性歌曲。尽管这些活动中展示了传统的习俗,美丽多样的服饰,欢腾的舞蹈,但高亢的歌曲是不可缺少的点缀。这种宗教歌曲对节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有一个代表性的祭祀活动叫做“取新火”。这个活动是佤族全寨性“灭旧火,换新火,保佑平安,免遭火灾”的仪式。佤族认为火是万物的始源,已经点燃的一年的火是旧火,是“灾难与不幸的根源”,因此换了年月后,也要换新火,否则会受到火神的惩罚,人们不得安宁。佤族在这个仪式中会吟唱著名的《加林调》,几名赤裸上身的佤族剽悍男子拿着标枪,佤族女孩子打着佤族腰鼓,几名皮肤黑黝的佤族女孩甩着亮丽的长发,所有佤族群众齐声唱着“加林调”。这是一首热情,向上的歌曲,在佤族打歌的场合常常能听到这首歌。在佤语里“加林赛”意即“大家手牵手排起队来唱歌跳舞”,欢乐的节奏和撩动人心的伴唱使这“共同歌舞、一起狂欢”的音乐更加热烈。配上活泼的节奏,完全用佤语来自由的演唱,带来激情,律动和强烈的召唤力。除了这首以外,还有比较著名的几首宗教习俗性歌曲,如:《镖牛歌》《魔巴歌》《选树伐木歌》《念咒语或呼喊》等。

1.1.3男女爱情习俗的歌曲

佤族恋爱婚姻比较自由,到了男当婚、女当嫁的时候,青年男女便可开始自由地参加谈情说爱的社交娱乐活动,即“串姑娘”。“串姑娘”是一段充满诗情画意和烂漫色彩的时光。“串姑娘”场所是非常质朴而又烂漫的园地,爱神在这里徜徉,感情在这里交融,一个个步入爱情的青年男女在这里尽情互吐心曲,编织爱情的故事。普洱地区的佤族青年喜欢在独弦胡的伴奏下的歌唱。

流行于西盟的情歌《俄罕坎》(俄罕:男青年名字,坎:女青年名字)十分有趣地表现了两个男青年同进追求一个女青年的心理状态,塑造了一个坚强、纯洁、聪明、勤劳的佤族女青年的形象。这是一首旋律最为优美动人的歌曲。旋律比较简单,虽然大部分小节的旋律都是重复的,但是佤族歌手满怀深情,充满激情的演唱,可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简单分析一下,这首曲子具有两个特点:(1)旋律简单,结构统一。这首曲子只有几个乐句,反复循环、连绵不断、起承转合犹如行云流水。(2)填词随意,曲调委婉。填词较为随意,有时是即兴的更换歌词,我认为这方面是佤族人非凡的天赋,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歌曲,他们都能把旋律梳理得颇具美感,十分有本民族的特点。

我们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区域的人有责任、有义务去收集和整理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把它们向外推崇,让人们了解它们,而不致于让它们流失。

1.2习俗歌的价值

1.2.1增强佤族人民的民族凝聚力

习俗歌对于佤族人民的生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重大节日或盛典中,他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如痴如醉、不知疲倦。这种对歌舞痴迷的态度让人惊叹,也让人感动。在平时的生活中,比如盖新房子时候会唱到《盖新房调》来鼓励人们干活;在外出狩猎会吟唱《猎歌》来激发人们动力。在猎得虎豹等大兽后,在返寨途中高唱狩猎歌,入寨后举行祭祀、庆祝仪式、围绕场中的猎物边歌边舞并高声呼喊,表示人们战胜野兽的自豪心情,激起全民的凝聚力。

1.2.2强化娱乐功能

今天,吟唱习俗歌不仅用于活动中的仪式和表演,而更多的是作为村寨大型活动的娱乐形式之一。每逢节日庆典,便是歌舞盛会,许多民间舞蹈是无乐器伴奏的,所以与歌唱密不可分,每唱必舞,每舞必歌。歌曲作为娱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娱乐也在歌曲中发挥了重要功能。如在“新米节”中,人们不仅沉醉于歌曲那明快动人的旋律,还享受与同胞们聚在一起,围著灼灼的篝火,载歌载舞那种共度良宵的快乐。

1.2.3研究佤族原生态音乐,要以习俗歌为起点

习俗歌是佤族原生态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俗风情不但是民族社会生活中极为活跃的部分,而且往往反映和表现着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因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极为重要,甚至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往往属于支配地位。我们可以这样说,习俗风情不但一般能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作用和影響,而且在许多民族中,曾产生过极大的作用和影响。习俗风情对原生态音乐的发展,主要有两大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一是习俗风情发挥了它重要的作用,使原生态音乐具有了本土、民族、原始的风气。习俗歌像代表着一种音乐的语言,它表达着佤族人民的思想、情感。我们通过对习俗歌的了解,就能对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情境进行了解。二是习俗歌曲在佤族原生态音乐中的地位就如少数民族文化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地位,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其内容繁多,气势恢宏,蕴涵深厚,具有极大的亲和力和生命力,是增强凝聚力的基础,是佤族儿女的精神依托,是佤族原生态音乐走得更远的支柱。

2佤族原生态音乐发展的不足与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佤族原生态音乐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虽然国家和社会已经逐渐的开始认可和推广原生态音乐,但对于其的保护意识与方式比较欠缺。伴随着科技化、信息化、全球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原生态音乐这种山里沟间,口授传承的音乐面临着流失。二是不少民间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愿意从事民间音乐的少之又少,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三是相关的组织不完善,投入不足,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结合得不够。笔者对推动佤族原生态音乐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2.1积极传播,保护佤族原生态音乐

原生态音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这样一种来自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我们必须保护它。我认为有两种可行的方法来保护:一是教育式保护。在全国的大、中、小学校普及与少数民族音乐相关的知识,音乐教材中可以纳入原生态歌曲,即可以培养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民族情感,还可以树立平等对待各民族的认知观。二是产业式的保护。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成为原生态音乐保护的一个途径。地方性的民俗表演,风情园等,满足了游客领略风土人情与生活的愿望,还传播及保护了原生态音乐。

2.2不断壮大民间传承力量

原生态歌曲的传播者大都是当地的歌师、民间艺人、他们对于原生态音乐的传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不少民间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愿意从事民间音乐的少之又少,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因此应该不断地壮大民间传承的力量。一是创造条件,把优秀的民间艺人请进音乐专业院校,与具有一定民间音乐素养的学生进行口耳相传的近距离教育,让原生态音乐能够在专业院校中传播开来,有利于拓宽传承的对象和范围。二是对生活困难的民间艺人给予经济补助,对他们进行精心的“呵护”,让他们担起传承的责任,以保证原生态音乐的生命力。

2.3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

根据政策性的保护,使相关部门与组织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对其完善。另外佤族原生态音乐的发展必须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当地政府要把佤族原生态音乐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范畴,使两者共同发展。

我们一方面要保护这些珍贵的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把这些资源作为一个突破口,从而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把当地的特色旅游产业融入到佤族原生态音乐特色中。可将佤族原生态音乐作地区品牌商标,这不但可以扩大本地产业,同时以佤族原生态音乐也是一种宣传。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可进行“文化搭台”,把神秘独特、朴实纯真的佤族原生态音乐作为迎宾的“主角”,这样既促进了当地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又扩大了佤族原生态的影响,两者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02-124.

[2] 陈劲松.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43-60.

[3] 张海珍.普洱民族文化概览[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102-123.

[4] 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J].人民音乐,2001(9).

[5] 赵英华.原生态民歌崛起的必然性及意义[J].中国音乐,2006(4).

推荐访问:佤族 普洱 原生态 发展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