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桑植民歌的表演特征研究

时间:2022-11-04 09:50: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桑植民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民族民间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唱形式丰富多样,在学习中怎样把握其演唱及表演风格特征,对于本地区高校本科学员来说十分重要。

关键词:桑植民歌;表演特征;传承与发展

桑植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处在武陵山腹地,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和纵横交错。桑植民歌就源于这里,而桑植本身就是一个地处偏远山区的地级县,辖区内的很多乡镇以及村落都还处于贫穷的状态。由于长期的闭塞,使得信息的流通受到阻碍。桑植民歌也就是桑植人民在这样封闭半封闭的生活方式下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至今保留着较多反映原始宗教(如傩腔、薅草锣鼓)的歌谣。它种类繁多,几乎涵盖了传统民歌的所有曲種,内容丰富。

桑植民歌起源于农耕劳动,表演中融入了生产劳动,同时也将劳动与音乐结合,在桑植县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离不开音乐。因此民歌表演具有质朴、粗放、风趣、诙谐的特点,从歌声中体现了桑植人民勤劳、开朗、幽默、热爱生活的品格。所以在桑植民歌的演唱中,我们不得不牢牢把握它的独特之处,才能将它演绎出来。虽说桑植民歌起源于民间,但表演起来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语言特色

首先桑植民歌演唱中要求采用桑植的地方语言,特别是对于衬词和儿化音。让歌声听起来极具民族特色,儿化音的多处使用使得音乐既圆润又灵动。真正能够完全演绎桑植民歌就要从方言入手,这对于外地人来说是一个难题。倘若没有这些特征,那就失去了这其中的韵味。我们最熟悉的桑植民歌应该要数《马桑树儿搭灯台》:

马桑(树树儿)(哟)搭灯台(哟)

写封书信与(也)姐带(哟)

郎去当兵姐(也)在家(哟)

我三五两年不得来(哟)

你(个儿)移花别(也)处栽(哟)

这首歌,加入了不少带有民族特点的衬词,还有不少儿化音。儿化音也有讲究,方言里面,像“书信”就不能加“儿”,书信是小物件,在桑植方言里不是儿化。在表演中,情绪和声音的控制因环境而变。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沟通,就采用大声吆喝,呼喊,这些歌曲演唱起来自然大多是高亢、嘹亮;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是如泣如诉或是温柔动听;劳动号子便是铿锵有力,演唱者充满力量手脚也不由的一起动起来……而每一首歌每一部分都有不一样的特征,但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根据表演者的情绪而变化。常出现垛垛儿句,“儿化音”及衬词带来的音乐节奏变得张弛有度,这在中国民歌是少见的,润腔方式独特,同音重复和递进时,常用很弱的颤音,使之产生漂浮感,淳朴又机灵。

二、表演风格

桑植民歌展现了人民的生活状态,其表演风格多样。在歌唱的表演中表演者可能会需要借助道具,不同的歌曲需要不同的服饰。不同的场合产生的音乐,表演中必要时也会换上特定的服装,或者带上工具。比如女人可能戴上金光闪闪的头饰,或是穿上她们漂亮的民族服饰几个人你一句我一句;男人可能穿上有着特殊图腾的服装,拿着“奇怪”的道具,表演中带着神秘的感觉,还有虔诚的感觉(在古老而多元的楚巫祀典活动中,巫者生生不息地传承着桑植先民对自然、图腾、鬼魂和祖先的崇拜。至今,在桑植偏远的大山角落里,一些老土司为亡人超度亡魂的歌声中,仍延续着神奇荒诞、丰富瑰丽、奔放不羁的古老歌谣舞曲)。加上道具能更强的烘托出这个歌曲的特点,让观众身临其境,更方便了解歌曲,走进这个情境之中、走近桑植人民的生活。我校也曾经邀请过几次桑植艺术家,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桑植民歌传承人袁绍云、黄道英、吴腊宝,以及其他几位桑植艺术家来表演。可谓是非常精彩,表演中无处不透露出他们的淳朴和自信。他们带上了自己的板凳,或者是椅子,就可以很自然轻松得唱起来。有时候穿着民族服饰,有时候穿着普通服装,也可以唱着劳动号子,但手也会不自觉的跟着号子摆动。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几位老人的表演,如桑植县民歌传承人长潭坪乡78岁高龄的卓奶奶一首《滴个调》带来了全场掌声不断,“滴个滴个响,到底是什么响…”,卓奶奶边唱边迈着优雅的步伐,不仅声音洪亮、眼睛传神,还能手舞足蹈,展现了民间爱情故事的幽默风趣叙事特征,其意境让人回味无穷。通过现场的观摩交流,对桑植民歌的演唱及表演特色有了清晰的认识,极大地激励着我们学习桑植民歌的积极性。

三、传承与发展

作为革命老区,桑植民歌不仅有小调、山歌、花灯调、风俗仪式歌曲还有大量的红歌,如《门前一盏灯》《马桑树儿搭灯台》等。桑植民歌相传已整理上万首作品,即便是同一首作品因不同的人演唱,其演唱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其风格变化很大。在桑植县政府的大力努力下桑植民歌的传承在桑植民间得到很好保护与发展,我们学院2014年在桑植县非遗中心建立了“桑植民歌研究基地”,2016年我曾陪同老师一起下乡采风,且在读书期间有幸观摩了由桑植县非遗中心组织的“桑植民歌进校园”展演等活动,通过观看民间传承人的精彩演唱,极大的激发了学员们学习演唱桑植民歌的积极性。在“魅力湘西”的舞台上孟勇的《棒棒打在岩石上》绽放着醉人的色彩,已成为周边县市地区广场舞的必备曲目,湘西民族歌舞剧院的舞剧《马桑树儿搭灯台》也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相信通过人们不断的努力研究挖掘和创作,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桑植民歌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带来不同的舞台呈现。

[参考文献]

[1] 杨和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丛书:非遗保护与桑植民歌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2] 钟以轩.桑植民歌[M].岳麓书社出版社,2000.

[3] 乐之乐.桑植民歌的分类研究[J].中国音乐,2019,03.

基金项目:2017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桑植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周青兰,指导老师:曾丽蓉。

推荐访问:桑植 民歌 特征 表演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