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析苏州风俗歌的旋律表现

时间:2022-11-04 10:10: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特定宗教、时令、年节以及礼仪等内容共同构成了苏州风俗歌,作为一种出自民间的歌曲,苏州风俗歌是人们在一定风俗活动中进行演唱的。其旋律最为鲜明的特点在于采用变奏、变化重复、重复的手法来发展主题。另外,部分作品在乐句间、旋律上,分别采用“顶针格”、同头变尾抑或同尾变头。乐句内大都采用宫调式,旋律中大都采用级进回环的旋法,并且以窄小的音调结构居多。上述这些特点是由这首歌曲采用口语化、简朴、直白易懂的音调来宣扬并叙述歌词的特点、这首歌曲自身所具备的口传性、民间性特点所决定的。

【关键词】苏州;风俗歌;旋律;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一、苏州风俗歌概述

在我国民歌中,有着“习俗歌”“风习歌”之称的风俗歌,便是其中一种体裁形式,它在传统风俗的支配下,在长期延续下来的风俗活动中流传演唱,并能直接体现这一风俗活动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风俗歌具有多元化的体裁形式,非季节性以及季节性风俗歌的音乐体裁分别以说唱音乐、富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的歌舞、山歌居多;以歌舞曲、小调、山歌居多。其中,前者仅有少量歌曲为小调;后者中的部分,已被归入其他歌曲类别,譬如传唱于上元节时期的歌舞性灯歌,大部分歌目已被归入歌舞音乐类别。而传唱于端午节时期的“龙船歌”,在音乐结构以及演唱形式上,都与船夫号子大体相同,在音乐体裁方面,往往会被归入劳动号子类型。

风俗歌鲜有独唱,而大都演唱于公众性场合,并以一领众唱、齐唱、对唱等形式居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风俗歌都具有一定特色。自古以来,吴地都注重、尊崇礼仪,其礼俗渊源较为久远。并且一直延续至当代,在大体仪式方面,其礼仪习俗也无较大变化,虽然历史已经较为久远了,但其中所蕴含的情致却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二、苏州风俗歌的旋律表现

在苏州风俗歌中,哭嫁调、散花调、宣卷调、哭丧调、拜香调等内容,均被收录于《苏州民间歌曲集成》以及《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下文中简称作两集成)中。其中前者所收录的有83首。

就旋律的调式而论,在两集成所收录的风俗歌当中,以宫调式居多,角调式数目最少。部分作品的主题与附属部分则是采用了不同调式,即整首风俗歌采用了双重调式。

就旋律手法而论,具有以下特点:(1)基本上,所有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变化重复或重复的手法,进而发展主题并增加规模。(2)也有大量作品会采用变奏手法来发展主题,譬如昆山的《修養经》、常熟的《童子开刀》便是其典范,其中前者由十句组成,为商调式;后者由a、b两部分、尾声以及引子构成,其中b部分便采用了变奏手法。(3)句子及其旋律,也常常会采用同尾变头,譬如《花名调》、《拜观音》以及《拜香灯》(宣卷调)等均是其典范。(4)句子及其旋律,也有采用同头变尾。譬如《拜香调》一曲中,其主要旋律可分为五句,其中有四句的起始旋律均相同,有一句的旋律也与之相同。而由宫调式、四句组成的《双阳庙会闹哄哄》(拜香调),起始两句的旋律便具备同头变尾的特性,接下来两句在旋律上,也大体相同。也有部分作用以变化模仿的方式来发展旋律,如整体作品采用G宫调、由四句构成的《菜花开来早逢春》(宣卷调),第一句以及第三句、第二句以及第四句分别采用了领唱、合唱的形式,第三、四句的旋律分别是在第一、二句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模仿而来。

就旋律结构而论,两集成中收录的风俗歌具有以下特点:

(1)它们以乐段结构居多,并且乐段结构在二、三、四句结构居多。(2)有些作品采用了a和a1同主题、a和b对比主题的二段曲式结构形式,其中,《造塔歌》《童子开刀》便是二者的典范(3)部分作品采用了abc无再现三段曲式、abb1三段曲式、aba1再现三段式结构形式,三者分别是以《散鲜花》《我爱我的鲜花》《买库经》为典范。(4)也有部分作品在结构形式上,呈现出了变奏曲式的特点,譬如《范蠡送西施》便是其典范。

纵观以上作品,在旋律特点上,苏州风俗歌具有江南水乡所独具的清丽、婉转特色;在旋法方面,大都采用了级进迂回下行的方式,旋律走向大都先采用迂回上行的方式,由调式主音过渡为高长音,并伴随有装饰性迂回,再采用迂回下行的方式,回归主音,其曲调线,具有抛物线的形状。

三、结语

富有独特特点的风俗歌在我国不同地区、民族普遍传唱着。处于吴地中心位置、太湖流域的苏州,自古以来,便捷的交通条件,对不同地区人民的交流有良好的助推作用,也使其兼具了不同地区的地域性特点。苏州地区丰富多彩的风俗歌,可谓是当地民俗文化的多棱镜,它折射出了当地文化所独具的特色。

作者简介:朱珠(1985—),女,汉族,江苏徐州人,一级教师,本刊学历,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

推荐访问:苏州 浅析 风俗 旋律 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