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黄河三角洲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时间:2022-11-04 11:2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且为新能源的开发提供了保障。黄河三角洲生物资源丰富,利用效果显著。但还存在湿地退化、基础设施不配套、湿地研究与监测条件较差、保护和开发存在矛盾等问题。因此,应建立实时地理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生物资源修复工作,进行资源监测和评估,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等等,以科学合理地管理、利用、保护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物资源。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6-0036-05

一、引言

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且为新能源的开发提供了保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在利用生物资源获取利益的同时,却对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严重威胁着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利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要求,指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黄河三角洲处于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是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物种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发展生态种植业和养殖业、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培养生态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越条件。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生物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研究,探讨制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乃至全国类似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

二、黄河三角洲生物资源概况

(一)黄河三角洲生物资源多样性

1.植物资源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森林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其中以草甸景观为主,木本植物较少。该地区的天然植被有约56.5%的滨海盐生植被,21%的沼生和水生植被, 21%的灌木柽柳,1.5%左右的阔叶林。植被群落主要有黄须菜群丛、芦苇群丛、马绊草群丛、一年生禾本草群丛、柽柳黄须菜群丛和白茅芦苇群丛,分别占土壤面积的10.6%、5.38%、4.99%、3.59%、2.2%和1.75%,总共占土壤面积的28.51%。在人工植被中,主要以农田植被为主,约占人工植被的95.7%,其余的人工植被为木本栽培植被。[2]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拥有高达53.7%的植被覆盖率,在中国沿海该区是最大的海滩植被区。该区拥有271种被子植物、116种浮游植物、4种蕨类植物和2种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中包含有87种单子叶植物和184种双子叶植物,总共有植物58科、183属、393种(包含变种),自然保护区内有675公顷天然柳林、3.3万公顷天然苇荡、8126公顷天然柽柳林和5603公顷人工刺槐林。[3]其中人工刺槐林与保护区周边地区的人工刺槐林连接成一片,面积可达11300公顷。

2.动物资源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拥有中国最大的新生湿地,该地区的动物主要分为两种生态群:陆生动物生态群和海洋动物生态群。该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和适宜的温带季风性气候,为各种动物生存、栖息和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因此该地区动物资源丰富。该地区动物资源主要包括300种陆生脊椎动物、583种无脊椎动物、223种陆生性水生动物和418种海洋性水生动物,共计1524种野生动物。[4]

另外,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也极其丰富,是环西太平洋地区和东北亚内陆地区的鸟类繁殖地和越冬地,是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区内共有265种鸟类,约占中国鸟类总种类数的17%。保护区内有白尾海雕、白头鹤、秋沙鸭、丹顶鹤、白鹳、金雕和大鸨7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海鸬鹚、白尾鹞、大天鹅和灰鹤等33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其中已被发现5种鹤类,占全世界鹤类总种类数的1/3。保护区内属《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Ⅱ、Ⅲ的鸟类分别有7种、26种、7种。[5]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2月第30卷 第6期 刘清志:黄河三角洲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二)黄河三角洲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

1.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渤海之滨,有600多种海洋生物,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黄河水带来大量有机物和营养盐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入海,使得该地区浅海水质肥沃。该地区有繁盛的浮游生物,贝类、鱼、虾、蟹等生物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养殖潜力。黄三角海域气候适宜,适合海水和淡水渔业养殖,是多种经济鱼类的幼体育成场和主要产卵场。但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地区由于捕捞能力的增强,如高效率的捕捞方法,现代化的渔船,流刺网、笼壶、拖网、延绳钓、张网、围网等先进渔具的应用,再加上过小的网目,给海洋生物资源带来了惨重的浩劫。到20世纪末,黄河三角洲地区鱼汛已经基本消失,渤海已经濒于“死海”状态。过度捕捞使得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传统经济品种已形不成鱼汛,资源生产功能严重退化,目前多以捕获低龄鱼和低质鱼为主;各种海洋生物资源产量急剧下降,渔船出海时间较往年减少,并且许多渔船靠港停产。

在农业方面,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丰富,环境气候适宜,适合小麦、大豆、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种农作物生长,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到2010年,该地区优质粮棉生产基地达到700万亩,成为山东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出口基地。黄河三角洲地区畜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1985年,该地区畜牧业仅有2.2亿元,肉蛋奶产量为5.07万吨;到1994年,该地区畜牧业总值达20.68亿元,有41.04万吨肉蛋奶产量;到2004年,仅东营市就有16.1万吨肉类产量,9.9万吨蛋类产量,6.5万吨奶类产量,共32.5万吨;2013年,东营市肉类总产量为27.55万吨,牛奶产量为18.71万吨。可以看出,黄河三角洲地区畜牧业在迅速发展中。

2.保护区资源修复建设现状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于1990年建立,于1991年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东省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管理保护区,例如《山东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山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政府提出加快“海上山东”的建设规划;在2003年提出的《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和加快渔业资源恢复;在2005年,山东省首先提出“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并加快实施,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对海洋生物资源进行了资源修复工作;目前,渔业资源修复主要有投放人工鱼礁和人工放流水生生物苗种两种方式。黄河三角洲地区还利用植物、微生物及其他生物来去除生态环境中的污染物,以达到修复生态系统进而保护生物资源的目的。此外,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并建立了鸟展馆、博物馆、生态馆等,并且在保护区内设置了定位监测站点。目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保护区布局不合理,一些很重要的特殊景观、地质区没有设立保护区,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三、黄河三角洲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黄河水流量少,湿地退化

黄河从自然保护区境内入海,是保护区重要的客水资源。黄河三角洲湿地是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淤积而成的,所以形成和维护该湿地基本属性的决定因素是黄河。黄河水直接决定着该保护区甚至该地区的动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决定着湿地生态质量的好坏。近年来由于黄河流域持续干旱及黄河两岸工农业用水增加,特别是引黄灌溉的发展,使引水能力剧增,导致黄河入海的流量骤减,甚至出现断流。黄河水在自然状态下,已不能满足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需要。再加上海水侵蚀和海水倒灌及开发活动的影响,导致陆域湿地面积逐渐萎缩,湿地质量不断下降,依赖湿地特别是依赖淡水湿地生存的生物物种的种类及数量不断减少。

(二)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还不配套

通过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一、二期建设工程的实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科研、办公和职工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分布在东营市的两县一区,面积大,战线长,地处偏僻,距城区较远,三个管理站距东营市市区都在100 km左右,交通不便。区内及周边还有胜利油田、国家黄委会黄河河口管理局、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等国家特大型企业、国家直属单位和军队,管理难度大。再加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原有基础条件薄弱,一、二期建设工程的实施仅仅是满足了自然保护区较低水平的保护管理与科研的工作条件,且没有完全配套与完善,因此,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三)科研条件特别是湿地研究与监测条件较差,技术落后

在自然保护区前期工程中规划建设了部分科研设施建设项目,为自然保护区科研工作特别是为鸟类的保护与研究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由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面积广阔,区域范围太大,因此生物、景观、环境等类型多,资源丰富。由于近几年来,工农业生产及黄河断流等因素严重影响着湿地生态环境,缺乏对自然保护区湿地环境的及时监测,因此,不能正确科学地评价出各种人为及自然干扰破坏等对湿地的影响。随着保护区监测工程的实施,自然保护区现有的科研特别是湿地研究与监测技术的落后现状就浮出水面,既不能满足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研究与监测的需要,更不能为有效保护黄河口这一具有国际保护意义的湿地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也迫在眉睫。

(四)保护和开发存在矛盾

石油、农业和浅海滩涂等开发对自然保护区存在着严重威胁。自然保护区地下有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油井和道路系统分布范围不断扩大,人为活动因素增加,改变了湿地的自然面貌,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不仅对湿地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形成了威胁,也给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近几年,农业和浅海滩涂开发对湿地形成了很大的威胁,特别是近年来沿海滩涂鱼、虾、贝类养殖业和盐业开发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对自然保护区的滩涂湿地造成了破坏。

四、黄河三角洲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一)做好黄河三角洲生物资源监测工作

1.建立黄河三角洲实时地理信息系统

可以利用GPS、GIS和RS等技术手段,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物资源进行调查,并对每一种生物资源进行属性编码,从而建立该地区的生物资源数据库,形成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实时地理信息系统。此外,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物资源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建立指标模型以及预测模型,通过对黄河三角洲生物资源信息的实时采集,相关部门可以正确指导该地区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还可以将各种污染源的信息集成到数据库中,以方便帮助相关部门进行空间分析,从而有效地监测和控制污染源。

2.加强资源监测和评估

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应注意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并对该地区的生物资源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及时掌握生物资源动态。特别是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珍稀动物、植物要进行重点调查,形成一个生物资源信息数据库,为管理和保护黄河三角洲提供基础资料。此外,在上述基础上建立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对海上开发工程、石油开发工程和大中型企业等进行重点监测。生物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建立生物资源监测系统,通过综合的考察和评估,才能对各种生物资源的动态规律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得出各种生物资源的利用方向,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

(二)做好黄河三角洲生物资源利用工作

1.发展生态旅游业

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主要包括种类繁多的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和良好的开发条件,该地区拥有中国最大的湿地,湿地类型的复杂多样及生态环境的丰富多彩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湿地自然景观,自然保护区的珍稀物种也为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增添了优势。所以,应充分挖掘黄河三角洲的湿地潜力,利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生物资源来发展该地区的生态旅游业。除此之外,该地区水库湿地面积广阔,是人们度假、休闲、垂钓和避暑的理想场所,可以选择一些交通便利的位于大中城市附近的水库作为人们旅游的去处。作为我们的母亲河的入海口,黄河入海口拥有河黄海蓝的壮丽景观,具有很高的体验价值和观赏价值。黄河三角洲每年都有新生土地,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环境特色。

2.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黄河三角洲地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依靠现代先进的农业技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防止土地盐碱化,努力采取措施减轻土地盐碱化程度。因此,为了使农业能够成为黄河三角洲的优势产业,需要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再生,从而走向良性循环;要保持耕地面积稳中有增,并且调整好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培育抗碱的作物种子;要提高灌溉技术,实施节水农业新技术;要不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统筹规划农林牧渔业的发展;要推进农业生产产业化,培育高效农业增长点,提高农业产出率。

3.发展生态畜牧业及养殖业

在畜牧业方面,需要优化畜牧业的产业结构,提高生物技术,积极研究培育良种畜禽,实施牧草良种工程;要推进畜牧业的产业化,采用工厂化的养殖模式,合理利用畜牧业养殖场;要开设疫情监测网,建立畜禽生产的标准模式;要合理处理畜禽场的废水和污物;要拓宽生产养殖面积,以咸、淡水养殖基地为基础,建立特色水产养殖场,加大水产科技投入;同时,要因地制宜,建立规模化的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三)做好黄河三角洲生物资源保护工作

1.加大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力度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沿海地带,是人口密集的区域,同时有很多大型企业坐落于此。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带来的生活污染也日益增多,生活污水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应该加强对生活污水的治理。例如将同一区域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检测达标后再进行排放。此外,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石油开采、矿产开采、海水养殖等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以及黄河沿岸各大、中城市的大量工业污水、废弃物等都严重污染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为了保护黄河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该地区生物资源,必须严格控制企业倾废物数量,规范各种开发活动,做好海上防护工作,严防有害化学物质的泄漏。

2.控制开发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各种资源开发活动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具体有:部分地区地面下沉,使得海水侵蚀严重,发生海水倒灌事件,甚至出现沉降漏斗;大量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渔业养殖技术不先进,布局不合理,使得养殖疏密不均匀,密度过高的地区其养殖密度超过了海洋的容纳量。另外,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中国特大型企业胜利油田,其石油开采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污染,特别是海上的石油开采使得赤潮频繁发生。过度开采石材、金属、煤等矿产资源,也使黄河三角洲地貌遭到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根据上面所述,为了使生物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应该规范各种开发活动,合理利用黄河三角洲丰富的生物资源这个优越的基础。

(四)做好黄河三角洲生物资源修复工作

1.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许多生物资源已经遭到一定的破坏,我们在保护它们的同时也需要进行资源修复,降低损失。资源修复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性公益事业,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在政府的财政预算中专门设立用于资源修复的各项资金。同时,政府应该大力支持修复和保护生物资源工作,加大对生物资源修复工作的投入力度。此外,还可以拓宽资金渠道,广泛吸纳个人捐助、企业资金、银行贷款等来建立资源修复基金,从而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保证资源修复工作资金的稳定性。

2.建立生态破坏补偿机制

应坚持“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破坏补偿机制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破坏生态资源的人或单位要对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要求其落实补偿资金,并将补偿专门用于修复资源工作。例如,对于石油勘探开发、大型化工工厂、海洋航运、海岸工程等工程建设,相应的工程建设单位要专门进行生物资源影响评价,生态补偿实施单位要对它们进行监督,明确生态补偿要求,并签订生态补偿协议,监督落实补偿经费。

五、结论

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但由于人类对生物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不经处理就排放废弃物、不合理的开发工程、不科学的渔业养殖等,造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生物资源不断衰减。本文从科学技术手段、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等角度,从保护、开发、管理、修复黄河三角洲生物资源等多个层面,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这些对策主要有:建立实时地理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加快生物资源修复工作,进行资源监测和评估,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等。通过上述对策,旨在科学合理地管理、利用、保护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物资源。

[参考文献]

[1] 阿米娜·依敏.刍议我国生物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0(6):127.

[2] 左明,刘志国,刘艳芬,等.黄河三角洲地区禾本科植物种类及生态价值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4(4):581-583.

[3] 刘峰,孙连新,谷奉天.黄河三角洲植被资源[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2,31(2):62-67.

[4] 郗金标,宋玉民,邢尚军,等.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现状与可持续利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30(6):120-123.

[5] 李政海,王海梅,刘书润,等.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分析[J].生态环境,2006,11(3):577-582.

[责任编辑:赵 玲]

推荐访问:黄河 对策 生物资源 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