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育整顿 >

“90后”:问题与教育对策

时间:2022-10-20 18:5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90后”一代与“独一代”是不同的,他们是在平稳发展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有利环境赋予了他们新特质,但他们所面临的特殊社会环境也使他们在成长中遭遇一些问题。为规避这些问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90后”,营造“三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为“90后”社会化提供教育支持。

[关 键 词] 90后;特质;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 杨雄,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何芳,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中心助理研究员

“90后”一代现已成为我国青少年人口的主体。与“独一代”经历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不同,“90后”是在中国社会形态逐步进入平稳发展的社会中成長起来的,他们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优越环境。我们该如何认识“90后”?作为新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会遭遇什么问题?又该如何来规避这些问题?

一、有利环境赋予“90后”新特质

生存环境的不同,决定了生活态度的差异。在缺乏安全保障的环境里,人们不得不接受和顺从严苛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在自律和自我压抑中求大同、顾大局;而在安全无虞和物质殷实的环境里,人们大多不愿接受各种清规戒律的束缚,不轻信、不盲从形形色色的权威,张扬个性和独立思考的求异倾向会日益普遍。[1] 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功,将极大地改变青少年发展的社会条件,造成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社会机制,赋予青少年新的品质和特征。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一个结果是:作为新一代独生子女,“90后”从一出生就身处这个政治稳定、经济优越、文化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人口构成更加多样化,家庭教育环境较好,信息化程度较高。

(一)经济持续增长将使“90后”接受更多优质教育

教育经济学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人口文化素质起积极作用,经济越发达,这个地区的人均受教育水平就越高。研究也证明,我国各地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均呈现极为显著的相关。①经济的飞速发展,无疑会为“90后”创造优越的受教育环境。在我国,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业已初步建成,这从客观上为“90后”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将使“90后”获得更多关爱

中国社会的发展不仅在于经济体制转型、经济结构变化以及经济总量的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会的全面转型以及社会生活组织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使“90后”的父母更重视子女的健康成长,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他们有能力为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条件。与前几代青少年相比,“90后”家庭的父母教育方式将变得更为合理,亲子关系朝着平等、民主的方向转变。②由于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满足度和关注度高,“90后”将更能体验家庭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三)新媒体将为“90后”提供更开放的文化环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网络、手机、MP3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成为城市家庭日常生活的必需品。“90后”必然成为信息技术时代的宠儿,他们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将远远超过上几代人。调查发现,目前6—18岁之间的网民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五成以上,他们已经成为青少年网民的最大群体。[2]有理由预测,随着信息技术的继续发展,“90后”对新媒体的使用率将会更高。没有了传统社会中的信息不对称,“90后”视野将更开阔,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更多元化,其思维变得更加独立,独立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评判事物的标准更为多元,尊重利益多样化,尊重个性,不强求整齐划一;他们养成了批判精神,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途径,注重事实,敢于质疑,反对不加思考接受强加的说教,渴望话语权平等。

总而言之,进入21世纪,“90后”青少年面对的生活环境空前优越,社会文化环境更为开放,没有政治动荡,没有大的经济波动,这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社会环境。

二、“90后”成长面临五大挑战

当然,在肯定“90后”青少年健康、正常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90后”所面临的特殊社会环境,不可避免地使他们在成长中遭遇一些问题。

(一)教育期望过高引发成长压力

“独一代”父母们大多出生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他们的青春期是在社会变革中度过的。他们经历了西方文化的传入、市场经济观念的盛行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他们的价值观是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负责。这一点折射在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体现为过去那种绝对服从的教育观念被竞争、消费等符合市场经济的教育理念所取代。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很高。一项关于教育期望的调研显示,当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非常高,48.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本科以上学历,40.6%的父母期望孩子获得本科学历。据此看来,近九成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接受大学本科教育。[3]为了让孩子在市场经济法则的竞争中取得成功,一些家长不惜动用所有的社会关系,花费巨资为孩子择校。但是,由于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质,他们的兴趣、潜能未必与父母的理想模式相吻合,有些孩子的发展方向甚至与父母的期望相违背。这种过高的期望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是“90后”进行的不是人的自然成长,而是一种类似工具的积累进化;另一方面,当孩子经过努力还是不能实现父母设定的目标时,会因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而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二)“90后”子女遭遇“独一代”父母和“独一代”教师

随着“独一代”进入生育年龄和踏上工作岗位,不可避免地带来前所未有的“三独现象”,即子女、家长和教师都是独生子女。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正逐渐在中小学教师行业扮演“接班人”的角色,而他们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独一代”教师在学生中普遍受到欢迎,因为他们跟学生的心理距离比老教师更近,对独生子女的需求也更了解,他们有自己的优势,如专业技能强,有特长,充满自信等。但是,这些“独一代”教师身上的不足之处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抗挫折能力弱,沟通技巧差,依赖性比较明显,表现出“心理幼化”的特点,等等。

不但学校里作为独生子女的教师比例在不断上升,学生家长是独生子女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有些家长自身的学历层次和学问水平并不比老师低,对于教育他们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他们经常会对“独一代”教师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怀疑和不信任。这种情况往往容易引起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碰撞,增加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难度。

(三)部分“90后”的社会化存在不足

“90后”生长在“6+1”家庭结构环境下,受到家庭的高度关注,同时又缺乏玩伴,这往往导致“90后”产生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忍受挫折、缺乏社会交往技能等社会化方面的不足。我们的调查发现,部分“90后”青少年的社会化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对他人的理解,缺乏现实交往和沟通的技能。例如,有近七成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认同“我觉得有些同学很讨厌”的说法,有近一半学生表示“和不熟悉的同学交往时,我感觉不自然”,近三成学生认为自己“常常被同学捉弄”。二是在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时,过于强调实惠实用,导致道德界限模糊不清。例如在对待考试作弊的问题上,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只要能考出好成绩就可以”或“无所谓”,23.8%的学生承认“如果其他人作弊,我可能也会跟着作弊”。三是存在着情绪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可能会对其身心发展造成潜在的危害。有21.7%的学生经常感到很沮丧,有4%的学生承认自己在遇到重大挫折时经常想到放弃生命。四是在对待生命、对待性的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青春期与生命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③

(四)“90后”男孩可能遭遇社会危机

近年来,关于“拯救男孩”的讨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学者指出,中国男孩子的学业、心理、体质等方面均面临危机,急切需要得到拯救。④其一,由于现代教育制度是一种工业化的教育制度,它往往漠视性别差异的存在,因此,在当今的中小学教育中,存在忽视男女在身心发育和学习方式方面存在差异的现象。学校以有利于女孩的言语教学方式,向所有的孩子传授同样难度的教学内容,以同样的标准评价所有的男孩和女孩,许多男孩的表现自然会落后于女孩,从而产生男孩的学业危机。其二,许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往往倾向于让孩子提早进入学校,有些准妈妈甚至提前一个月剖腹生产,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不比别的孩子晚上学。然而,由于男孩的身心发育晚于女孩,使得许多男孩过早在学业上掉队。在学业失败的阴影下,许多男孩逐渐丧失了自信和自尊,产生心理危机。其三,男孩的一些好动、竞争与叛逆的天性在学校中往往被看做缺点,天性想跑想跳的男孩被按在座位上学习,缺乏应有的体育锻炼。而家庭中父教缺席、母爱过度,以及学校中男教师的缺乏等问题,又使男孩生活在一个相对女性化的环境中。这些因素都令男性气质的培养遭遇危机。目前,一些进入幼儿园和小学的“90后”男孩已开始遭遇这些问题。可以大胆预见的是,在未来的20年中,“男孩危机”可能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三、对策与建议

如何规避“90后”可能遭遇的问题,是完善青少年公共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使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安全运行,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青少年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参与。针对“90后”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一)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90后”

关于青少年的成长,青年社会学理论目前存在“问题”与“发展”两种不同的视角。前者将青少年期看作充满不稳定因素的急剧动荡阶段,因此着重关注青少年的问题心理与行为;而后者则将青少年看作有待开发的积极个体,整个社会都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青少年研究不仅仅旨在修正青少年自身的问题,而是着眼于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系。从这一角度来看“90后”,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他们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首先,“90后”正在经历一个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具有特殊性的人生阶段,他们的某些不成熟在特定阶段是正常的,只要加以适当引导,就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其次,许多“90后”带来的风险实际上是由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某些政策,或是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所致,因此解决问题需要从社会变革和政策调整入手。最后,作为受教育者,“90后”发展中的一些缺憾与某些教育制度、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故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统一的教育力量至关重要。“90后”表现出的许多新特质,说到底是由发展环境决定的。同时,也应以发展的眼光认识“90后”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看到青少年问题自然解决的可能性,看到青少年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同构性,并以社会发展视野解决青少年发展问题。

(二)营造“三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

要提高“90后”家庭教育质量,需要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建设。应通过政府赋权、政府购买等形式,鼓励并规范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参与创办各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机构;应加强家庭教育专业社工队伍建设,重视家庭教育机构准入机制管理,对家庭教育机构的证照、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和办学成效等作出严格规定,促进家庭教育市场的有序发展;各地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领导机构应明确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职责分工,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经费投入,同时也要重视家庭教育指导的受众评估;还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宣传阵地建设,重视家庭教育理论、应用研究和教材建设;等等。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首先要以青少年为本,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顺应青少年天性和个性,创设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景,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其次要以家长为主体,确立为家长服务的观念,了解家长需求,适应家长特点,尊重家长愿望,并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家长在指导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最后要遵循“多向互动”原则,努力创设指导者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互相学习、家长与儿童双向沟通的环境与条件。

(三)为“90后”社会化提供教育支持

第一,在尊重精神自由的同时,必须对“90后”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在核心价值的内容方面,加强诚实、友爱、敬畏、合作、尊重等核心价值的引领;在核心价值的构建上,成人社会应承担示范作用,为青少年树立起遵循核心价值的榜样;在引导方式上要与社会生活接轨,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第二,要为“90后”提供接触社会和实践的机会。社会实践有利于青少年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社会活动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要鼓励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促进相关社会资源向青少年开放。第三,要积极开展“90后”的心理建设和生命教育。针对部分“90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重视和加强对其良好情感的培养,切实减轻“90后”的心理负担,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根据青少年的发展需求,建立家庭、社区、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支持系统,培养和形成青少年快乐的人生理念、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智需求。

注释:

① 对人均GDP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均受教育年限进行的相关分析显示:1990年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6702,2000年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6377。参见沈百福、杜晓利著:《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1期。

② 在青少年心目中,父母已由高高在上的“家长”逐渐变为与孩子平起平坐的“朋友”。51.2%的少年儿童将母亲视为自己的好朋友,46.7%的少年儿童将父亲视为自己的好朋友。参见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课题组著:《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2期。

③ 数据来自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2009年上海儿童发展状况研究”,由上海社科院青少所、上海市妇联儿童和家庭工作部课题组共同实施。

④ 参见孙云晓、李文道、赵霞著:《拯救男孩》,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参考文献:

[1] 杜平.政经革命六十年,中国迈向新门槛[N].联合早报,2009-08-19.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2009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45132193d646_1.html.

[3] 包蕾萍.家庭教育新发展[M]//史秋琴.城市变迁与家庭教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68.

责任编辑/刘烨

推荐访问:对策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