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乡村治理面临的难题8篇

时间:2023-05-01 11:00: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乡村治理面临的难题

  

  乡村振兴下的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乡村振兴下的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方针中,“治理有效”是其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保障性要素,也是实现乡村

  振兴的内在条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当前乡村

  社会治理面临着乡村治理力量薄弱、治理理念滞后,自治能

  力弱自治意识淡薄、法治建设不到位、德治力量变弱、形式

  主义普遍存在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从建强基层党组织,加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体系建设五个方面来加强和创

  新乡村治理,以助推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乡

  村振兴的基础。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

  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

  略与乡村治理存在着密切关系,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

  施对乡村治理提出了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全面实现乡村振

  兴需要乡村社会治理实现“善治”的有力支撑。在城镇化进程

  中,乡村社会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面对新问题势必要对传统

  的乡村治理方式、治理理念进行重塑,以解决基层治理的实

  际问题为导向,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开展打好前阵,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乡村振兴下的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上升到一

  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20年我国全面脱贫摘帽后,农村的基

  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发生巨大改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

  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村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同时,在工

  业化、城镇化的冲击下,乡村的社会结构发生改变,新的社

  会治理难题不断涌现,乡村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1.

  乡村治理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乡村基层治理力量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一是乡村基层党组织成员老龄化情况突出,发展年轻

  党员困难重重。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党员干部队伍结构老

  龄化,加之村干部待遇低,年轻人不愿担任村干部,还有部

  分村支书考虑到退休后无收入从而打压年轻有能力的人入

  党,这就造成干部队伍储备不足、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

  力不强、软弱涣散的现象,增加乡村治理难度。二是农村精

  英人才匮乏并且流动性强。村庄里凡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绝大多数的青壮年都选择了留在城市,村里会经营、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很少,选派的第一书记和选调的大学

  生村官流动性较大,造成了农村基层治理力量的缺失。

  2.

  乡村治理理念相对滞后,自治能力弱自治意识淡薄。

  当前在基层政府和群众对基层治理主体、治理体制等存

  在思想

  乡村振兴下的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认识误区,治理理念的滞后至今没有得到及时转变,成为影响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現在,乡镇以上的政

  府部门往往将村委会(社区)作为自己的下级单位,对其直

  接发布行政指令和安排任务,互相之间形成了一种领导与被

  领导的关系,这就导致村委会的行政色彩过浓,村干部的大

  部分精力都花在行政管理事务上,造成政府行政职能和基层

  群众自治不分的现象。另一方面使得村民过度依赖乡镇政府,村民的自治能力弱和自治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村民对于村

  庄的公共事务不热心,参与意识不强,不能积极配合,村里

  举行一次村民会甚至需要一点物质奖励才会有村民参加。

  3.

  乡村治理中法治建设不到位

  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中,实际上

  在基层往往会出现“自治治不到,法治治不了,德治治不好”的情况。乡村是法治中国建设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各种社

  会矛盾集中多发地带,其治理法治化难度大,任务艰巨。具

  体表现为,一是乡村基层干部依法治理水平尚待提高。乡村

  社会具有它独特的熟人社会、半熟人社会的特征,这就使村

  干部,在处理事务过程中存在讲人情、讲关系,用“人治”思

  维处理问题。二是村民法律意识普遍较低,法治宣传不到位。

  乡村长年留守在村里的基本上是些老幼妇孺,普遍文化程度

  较低,加之政府对于法律知识的宣传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

  对性,村民的接受度和宣传效果不佳。三是乡村公共法律服

  务体系不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较为滞后,无法满足村民现实需求,乡镇公检法

  乡村振兴下的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力量和行政执行力量不

  足、乡村律师奇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不够完善。

  4.

  乡村社会治理中德治力量变弱

  乡村人口的流失导致空心村现象在乡村的普遍存在,使

  得乡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逐渐消退,乡村传统文化共识、价

  值观不断被削弱,在城镇化、信息化的冲击,一些城市的俗

  文化被村民盲目接受,再加上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上的不断

  渗透,将一些消极、不健康和反动的思想在乡村散播,导致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实守信、尊老抚幼等传统美德在不

  同程度上淡化,道德失范行为不断增多,这也使原来主要依

  靠“德治”的乡村社会治理难度不断加大。

  5.

  乡村基层工作形式主义普遍存在

  当前在基层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基层工作形式主义普

  遍存在,这也是当地基层治理水平滞后最直接的表现。一是

  当地治理方式及考核机制存在问题。镇、村两级的工作主要

  是围绕完成上级任务而开展。上级政府部门对镇一级的考核

  结果作为奖金、人员晋升等的主要依据,这种层级式考核会

  使村(社区)成为最底层的考核实体,而村(社区)就成为

  镇一级的下属单位,而非群众性自治组织。二是“办事留痕”应付上级检查耗时耗力,基层工作中要面临着大量的检查,这些检查工作往往需要提供大量的印证资料,填报大量同质

  性表格,同时还要上传到各种工作APP中,使得村干部大部

  分精力消耗在各类表、卡、乡村振兴下的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册的填报和迎检中,真正用于与

  老百姓打交道的精力不足。

  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的路径探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

  进一步深化改革,从社会治理角度进行强有力的制度建设。

  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的方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探索深

  化:

  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

  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农村基层党组织能

  否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村支部书记能否发挥领头雁作用,直

  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因此,首先要选好

  一个村党支部书记,这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

  力的根本保证。其次,要加大力度培养和吸纳优秀青年党员。

  人才资源是我党重要的政治资源,目前,乡村建设中最缺的就是人才,要通过建强人才来建强基层党组织,不断夯实农

  村基层战斗堡垒。要重视对年青党员的发展,把对党忠诚、愿意为群众办事又有能力带领村民发展产业的人列为重点

  发展对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和吸收愿意回村服务的老党员、老干部加入到乡村治理中。最后要提高村干部工资

  待遇,尤其是退休后的生活补贴,激发村干部干事动力,解

  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2.

  加强乡村“自治”体系建设

  乡村振兴对基层自治的要求就是进一步改革和理顺自

  治体制,乡村振兴下的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健全和完善自治机制,建构多层次、多类型、多样

  化的自治体系,达到“治理有效”的目标。要實现乡村的治理

  有效,关键就是要确保自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要义,因此要完善乡村自治体制,形成多元主体的乡村自治。一是

  不断规范民主管理制度。在建立建全“四议两公开”、“村民议

  事”等一系列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村规民约或民主自治章程,使各项事务在制度的框架内规范有序运行;二是制定村务公

  开制度。做到村党支部、村委会各项事务公开透明,接受群

  众的审议监督,让党务、村务、财务在阳光下运行;三是建立

  群众参与制度。由村民选举有威望、有能力的村民代表成立

  理事会、监事会参与、审议、监督村级事务和财务,让群众

  有效参与到村庄治理中来,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四是严格依法

  选举。提高群众换届选举的参与度,严格按照《党章》、《基

  层组织选举条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依法

  进行,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应给予相应指导,将思

  想政治觉悟高、有能力肯奉献、在群众中有威信的干部选出

  来。

  3.

  加强乡村“法治”体系建设

  治理有效,法治先行。随着实施乡村振兴的力度不断加

  大,乡村治理的途径与手段也将会越来越依赖于法治,新形

  势下,乡村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也使得村民对法治的需求增

  强,法治在基层社会中的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也愈

  发明显,因此,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意义重大。首先,要提

  升乡村基层干部的法治素养。党委政府要加大对乡村基层干

  部的法治培训,不断提升乡村基层干部的法治理念法治

  乡村振兴下的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意识,增强法律知识储备,同时,乡村干部更要善用法,在工作实

  践中做到依法制定政策、依法执行政策,推动乡村治理在法

  治化轨道上行动。二是加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公共法律服

  务在政府提供的所有服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法治

  建设考量指标中的重要标准。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

  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

  见》,提出要均衡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加强欠

  发达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由此可见,国家对乡村基本公

  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非常重视,政府需要将更多的公检法以

  及法律人才向基层下沉。三要提升乡村社区居民法律意识认

  知水平,加强普法宣传与教育。选取贴合乡村实际的法治内

  容,通过喜闻乐见的法治节目,法治宣讲,将典型案例图文

  并茂的通过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介相结合向村民进行宣传学

  习。

  4.

  完善乡村“德治,咻系建设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润人心,以德治国一直

  是中国的治国方略。乡村治理中的德治,是维护乡村良好秩

  序的内生动力,也是乡村精神文明发展的根本保障。以乡村

  德治的重构来推进“治理有效”,首先要构建与当前乡村社会

  发展相契合的道德内容。不同的时代,“德”的内容也有所不

  同,新时代,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乡村人民群众的情感认

  同与行为准则。其次要充分挖掘乡村中有文化、有威望、善

  协调的人员成立调解小组或道德评议小组负责矛盾纠纷的调解和

  乡村振兴下的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评议,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最后,要在乡村广泛开展“家风家训家规”建设,营造“户户建

  设好家庭、人人弘扬好家风”的浓厚氛围。

  5.

  加强乡村“智治”体系建设

  中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强

  调,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把“科技支

  撑”作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乡村社会治理创新

  一个重要创新,就是治理手段的创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

  等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广大地市一级建设了综治平台,实

  施雪亮工程,将技术优势与制度优势结合起来,实现社会治

  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机制科学化、治理手段精细化。同时,加强网格化管理,发挥信息化支撑,增强乡村信息资源互联

  互通,逐步完善信息采集、处理、反馈工作机制和联动机制,从而更好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助力乡村振兴。

  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冲击着原有乡村的社会结构、传

  统文化及人们的思想心理,在乡村振兴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国家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坚定而有信心,要实现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要面对新形势下乡村社会治理中

  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

  用,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有机结合,发挥最大效果实

  现善治,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篇二:乡村治理面临的难题

  

  智言智语智库时代

  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李娜(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辽宁锦州121013)摘要:本文希望通过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及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土地三权分置,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加强农村政治文化建设,发挥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和健全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为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出一些借鉴意义,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关键词:乡村治理;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D0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34-0050-002我国历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农业农村问题对当前工作来说十分重要,自2012年以来,就把农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心。农村需要发展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真实体现,但是要实现乡村振兴,无疑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我认为乡村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现代化在乡村振兴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实现乡村振兴,首先需要推进乡村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一、乡村治理的内涵、特点及现状分析(一)乡村治理的内涵及特点“治理”与“统治”总是相对应而出现的,两者都是运用政治权力来实现社会的稳定。政治统治的行为主体必须是政府,而治理的行为主体却是多元的,虽然政府在其中仍起主要作用,但是农村基层组织、市场企业和社会团体等也在治理中起着很大的辅助性作用。治理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多个行为主体运用公共权力来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要求。乡村治理理论正是治理理论在农村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乡村治理处于乡镇、行政村和自然村三个层次间,是一种基于政府组织与农村基层组织以及其他主体运用公共权力进行资源配置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的是多中心参与,分工合作,目的在于实现乡村治理的善治。”从中国农村的整体来看,乡村治理呈现出一种共性特征。首先,乡村组织在不断增多,但是乡村治理主体结构整体上仍较为单一。乡村治理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村委会主要成员起着主导作用。由于乡村自身发展缓慢加之基础设施的落后,乡村组织的发展也相对缓慢,对于乡村治理的辅助性作用的贡献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其次,乡村治理方式较为单一,村民参与力度较弱。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乡村治理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但是乡村治理主体仍然遵循旧方法。除此以外,大量村民·50·的外流,村民对于村庄的关注度不断下降,自身利益与村庄的联系越来越少,参与度自然大打折扣,很大程度上也不太关心乡村治理,导致这一情况愈演愈烈。最后,乡村治理的目标不太明确。很多乡村都是在机械地执行上级政府的任务安排,他们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自身的主动性,有很多时候奉行不做事就不会做错事的理念。而且一味等着上级政府的安排,而上级政府自定的治理目标又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从而出现事做了但对于乡村发展的推动效果不是很显著的现象。(二)乡村治理的现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阶层分化打破了原有的刚性格局,使农民不再束缚在土地上,加之乡镇企业和私营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可以自由地向其他行业转移,收入来源不单单依靠土地,也拥有其他收入来源。生活条件改善的农民大部分都会从农村迁到城市,从而受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品即个体意识、功利意识及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使单一的价值观念受到影响,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样化,农村社会逐渐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空心村现象也越来越普遍。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外出务工的青年对于居住地的政策变化越来越关注,而对于自己家乡的建设却很少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会督促村民自治组织或者村委会治理能力的提升,使之很大程度上维持现状。这些现实状况对乡村治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二、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一)乡村精英的流失不利于乡村治理主体的构建乡村治理主体是指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机构、组织和个人。在乡村治理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村委会及村党支部,起辅助性作用的是农民组织和市场企业等。我们可以发现制度性治理主体中的乡村管理者主要由普通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组成。大学生村官不论素质、文化水平还是个人能力都明显处于优势,从总体上提高了干部群体的综合实力。但是大学生村官也是干部群体中最不稳定的群体,他们大多是本村的大学生经过公务员考试考回本村。在农村阶层分化中受到城市吸引力或其他因素的影响纷纷在合同到期或者合同期不满就辞职,这种情况不利于乡村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外出务工阶层中的人大部分文化程度都较高,而且年龄总体上较小,他们思想比村庄大部分人先进,综合素质较高。大量年轻高素质的劳动力外流,缺乏有头脑有思想的人引领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企业在农村很难成长起来,市场主体的发育不成熟。除此之外,留在农村中的农民文化程度较低,个体公民意识较差,这种意识的提升并不是短期内可以达到的,因此农民组织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乡村治理主体由一元化向多中心迈进受到了阻碍,不利于乡村治理主体的构建。(二)村集体经济薄弱,乡村建设资金大多依靠政府补贴首先,乡村中基础设施落后,村庄建设中的危房改造、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一些公共服务的提供都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作为后盾。我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也知道基础投资建设属于投入大收益小甚至是几十年成本都不见得可以收回的,一般企业是不太愿意进行投资的。近些年来乡村建设的资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府的补贴。但是最近几年城市的发展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政府对于城市建设也越来越重视,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多。而政府的财政资金的来源是有限的,每年划分在乡村建设中的资金只能是一定的,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乡村建设的进程。其次,对于农村来说,它本身发展速度就比较慢,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处于劣势,除此之外农村

篇三:乡村治理面临的难题

  

  乡村治理问题存在哪些???有哪些现实难点?乡村治,天下安。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市场和政府关系,城市和乡村关系,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发?了变化,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也?临很?的挑战。党的?九?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标,“产业兴旺、?态宜居、乡风?明、治理有效、?活富裕”,乡村振兴20字?针,明确提出乡村治理要有效。2019年6?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35年,加强与改进乡村治理总体?标是“乡村社会治理有效、充满活?、和谐有序”,再次强调要“治理有效”?简意赅地指出了现在我们乡村治理仍需要努?的?向。但当前的乡村治理存在?些现实难点,制约着乡村治理有效进程的脚步,具体是哪些呢?接下来就和美丽乡村公司的?编?起来了解?下吧。难点?:?治?平低??农村地区是践?村民??当家做主的村民?治制度,但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城市来说并不优越,有些?还受基本?活的困苦,因此对?治和权利表达关?较少。另外?治需要?化基础,?村民受教育程度低,对?治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先天的缺陷,再加上后天条件的不?,导致了乡村治理?治?平低。难点?:传统的治理?式不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中国乡村社会很?程度上是“熟?社会”,?前可能转换为“半熟?社会”,传统乡村治理采取的是村民?治和乡村德治的模式,?当前的这样的治理模式凸显出其局限性,乡村治理问题的从单?到多元的转换,乡村社会?员流动性的加?,旧模式已经?法满?新时代的要求。难点三:治理“?政化”现象明显在乡村社会中,?多数村民即使知道村民?治制度,但依旧会认为“村长”、“村?书”才拥有话语权,习惯性按指令?事,把??当做下属去执?命令,从?份上、?为上形成了“?政化”,这不符合村民?治的性质,也造成乡村治理难度上的加重。难点四:“空?化”严重,治理主体缺失?民群众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最终受益者。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向城市迁移,优秀的青年群体选择?农岗位就业,乡村的精英?才不断流失,空?村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村社会逐渐从熟?社会转变成陌??社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有头脑有思想的?带领,市场企业在农村很难成长,这些都给乡村治理带来不少挑战。乡村治理是我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实现乡村治理有效需要与时俱进,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式是解决传统乡村治理难题最佳的途径。作为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路途中的?员,美丽乡村公司以国家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以“?中?、三平台、N应?+市场化运营”的乡村治理体系,着?解决乡村治理过程中?临的现实问题。平台集“数字治理、数字产业、数字服务”多个模块,可实现“应急指挥、城乡管理、?常监管、数据共享”等调度,成为全链条、全时空、全?位的可视化基层治理智能管理系统,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运?,精细化和智能化相融。同时,平台还重点延伸村级治理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群众?机端APP收集问题和开展服务事项,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篇四:乡村治理面临的难题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精选三篇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

  工作也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和目标。但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凝聚共识、集合力量、奋力攻坚。

  一、存在的问题

  (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乌海市以工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城市,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较低,自1976年建市以来,除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外,第一产业占比均未超过5%。其中2010年至2016年,第一产业占比均小于1%。从第一产业增加情况看,乌海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平稳,2012年至2016年平均为4.76亿元,2016年达到4.88亿元(2017年数据暂未公布)。从投资完成情况看,虽然乌海市2017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高,同比增长73.52%,但总量仅完成2.1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小。

  (二)农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设规划相对落后。一是水、电、暖、路等基础设施是按照自然村标准建设,导致天然气、排污管网、供暖、供水、公共厕所、垃圾清运等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二

  是与城区相比,农区交通、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三是农区在房屋修建、乡村企业选址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整体规划存在不足。

  (三)“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乌海市农业产业工人、科技人才队伍以及农业部门工作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科技力量薄弱等问题。与此同时,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宣传及法律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牧区公路网络,加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管理维护。围绕蓄水、保水、节水的目标,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根据地下水资源条件,有步骤地开发地下水资源,完善现有灌区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农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农区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展“清脏、治乱、增绿”三项行动。

  (二)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和服务手段。积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努力在农区建设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积极支持农牧科科技户发展。支持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生产一线服务和创业。加大统筹协调,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增强天气科技应用水平,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能力。

  (三)培养新型农民。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开展实用型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培训,注重提高农牧民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管理

  能力。推动高等学校、可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市场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技术研发鲜明,并努力将取得的科技成果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四)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为农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着力培育发展智慧农业产业。加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体系及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扶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五)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立足地域优势,完善规划体系,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推进特色葡萄(酒)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供给水平,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协调推进农业循环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推进土地流转,支持农牧业合作社实现集约化生产。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一、当前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短板

  当前乡镇产业振兴普遍面临产业链单一、农产品种类少、多而不优、销路不畅,现代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优秀产业技

  术人才短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电子商务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化适应能力弱等产业短板问题。例如:基层引进并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规模大、产量高、质量好,但受市场价格的影响,收购商不履行收购协议,低于协议价收购或是不收购,加之供过于求,导致经济作物滞销或低价销售,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人才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人力资本短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农村在家劳动力不足、劳动力均龄偏大,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引进激励政策吸引力不够,后备干部和技术性人才储备不足等,致使乡村发展人力资源难以保障。例如:五珠乡全乡人才库共计923人。其中,后备储备干部24人,技艺技能类20人,商企业技术应用与推广类43人,经营能手类27人,35岁以上人才占52%,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62%。

  (三)文化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传统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难,红色文化、优秀文化及民族特色文化挖掘难,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短板问题。如:苗族的手工织布与刺绣文化正在渐渐的消逝,年轻苗族女性会织手工布和刺绣的人寥寥无几,加之受机械化带来的极大冲击,纯手工刺绣效率低的劣势更加凸显,给传统技艺的传承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四)生态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差距大,农村人居

  环境整治任务繁重,高污染企业逐渐向乡村转移等短板问题。例如:受生活习惯、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然面临较大困难,主要表现为说一说、动一动、扫一扫、清一清的“木头人”现象较为普遍,村规民约执行难、保持环境清洁常态化难。

  (五)组织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党员综合素养欠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组织活动弱化淡化不正常化,组织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场所标准化程度不高等短板问题。例如:部分农村组织活动场所年久失修情况突出、桌椅凳子配套不足、党员群众开会自带凳子等;外出务工党员较多,流动党员管理难,村组党支部组织活动难,党员参与率低。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各级财政困难,对农业农村农民各方面的发展投入不足;农民自我累积不足,发展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低,对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不够;新型经营主体准入门槛过高,贷款难、融资贵,难以发展等等。

  二是产业发展、人才保障、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建设和组织建设等体制机制不完备,各地未能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地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足够的根据和制度保障。

  三是乡村青壮年外流严重。有人才能发展,有人才能创造财富。随着现代化发展,农村极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只有过年过节

  才回家一趟,常年在家的只有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老人和小孩,农村的发展力量被城市抽走,农村越来越空心化,难以发展致富。

  四是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基层未能全方位发掘乡村自生发展动力,或是未能为乡村发展制造动力;另外,乡村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滞后,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等原因也制约着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建议

  产业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立足本地实际,瞄准发展定位,激发内生动力,发展多功能农业,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以城乡融合激发产业活力;以适度规模经营补齐产业短板。

  人才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要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对人才工作的指导;以财政项目和人力资本开发为抓手,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建全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和环境,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人才智库,留住农村优秀人才、吸引外出人才回乡,支持和鼓励一部分社会优秀人才下乡,内外合力实现人才、智力回归;培育新型农民,培养乡村干部,吸纳优秀乡贤,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方面: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传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与本地红色文

  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激发自觉参与的内生力,充分发挥乡贤乡绅的引领力;大力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生态振兴方面: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提高群众环保意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严厉打击乱占耕地建房违法行为;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切实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常态化。

  组织振兴方面:实现乡村组织振兴,增强基层党组织力量,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结合“万名党员进党校”“党课开讲啦”、党史学习教育等,强化对党员的培训教育,提升党员队伍素养;增加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修缮活动场所,规范活动场所建设,确保活动开展有保障,按照“五个基本”规范化建设要求,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目前,**村正在开展风貌提升精品示范村建社,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乡村振兴工作是在座所有党员的职责。这里我跟大家谈谈乡村振兴涉及的相关话题。

  一、说说六个方面

  1.中心:

  为了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增

  进乡村居民福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内容: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

  3.目标: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4.保障:

  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

  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5.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6.原则:

  (1)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党始终总揽全局。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走共同富裕道路。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坚持改革创新。

  (5)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规划先行、注重特色、分类实施、有序推进。

  二、谈谈十句话

  第一句话: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巩

  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乡村治理制度。

  第二句话: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

  农民受益。

  第三句话:

  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域。

  第四句话:

  国家严格保护耕地,建立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确保耕

  地数量不减少。

  第五句话:

  支持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手

  工业、乡村旅游、康养和乡村物流、电子商务等乡村产业的发展。

  第六句话:

  国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经济,保障农民从集体

  经营收入中获得收益分配的权利。

  第七句话:

  推进移风易俗,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建设诚信乡村,普及科学知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优化乡村环境,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第八句话:

  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和服务,统筹协调农村住房建设

  许可审批工作,充实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力量。国家建立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因地制宜安排村庄布局、编制村庄规划,结合村庄实际,分类推进村庄建设。

  第九句话:

  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建立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第十句话:

  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依法采取措施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完善农村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满足乡村振兴的用地需求。

  三、明白如何落实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从中央到地方到乡村都必须确保工作落实。

  1.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五级书记抓。

  2.地方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是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

  3.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4.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5.进行评估。

  6.逐级汇报

  7.国务院开展监督检查。

  8.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乡村振兴促进工作职责的,依法给予处分。违反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的,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篇五:乡村治理面临的难题

  

  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及破解对策

  乡村治理是指对乡村地区进行管理和管控的一种形式。然而,在中国,乡村治理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社会治安不稳定、人才流失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合作,制定富有创新性的对策来解决。

  一、基础设施薄弱

  很多乡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比城市滞后较大,光缆、电力、自来水等也不够完善,导致这些地区的交通、通信、饮用水等方面的需求都不能满足。

  针对这一问题,应当优先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的建设,光缆、电力、自来水等的铺设。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于相关问题的指导、支持和管制工作,以使得区域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现转变,从而让乡村地区能够经济发展起来。

  二、经济发展滞后

  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乡村地区的发展滞后城市较大,经济结构单一,职业道路狭窄,难以拥有一个稳定的、可持续性的经济体系。这也是导致农民在增加全年收入的过程中得不到稳定的帮助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消除这些隐患,政府应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农业支持政策以及相关资金政策,同时重点扶持乡村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加大农民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培训,进一步开放农村市场和各

  类拓展市场,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以此刺激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社会治安不稳定

  社会治安问题在乡村的发展过程中相当严重。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缺乏的地方往往易造成社会治安状况的恶化,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方面带来极大的威胁。要想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增强当地的社会安全意识,需要加强乡村安保力量。

  乡村安保力量的增加应当采取多种多样的保障措施,包括公安警力和社区治安巡逻队的配置和培训,设立“信誉承诺”监督体系和先进科技的推广,在此基础上形成覆盖全域、网格化、群防群治的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乡村地区居民自我保障和抵抗能力。

  四、人才流失

  由于基础设施缺乏和经济发展滞后等长期未解决的问题,许多有才华和领导才能的年轻人都选择去城市发展,从而导致乡村地区的人才流失。

  解决人才流失这一问题,政府应开展“留住人才、振兴乡村”行动,重点规划出“乡村振兴以人才为基础”的战略方针,出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及培养和储备机制等,另外,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员,制定因地制宜、多组合、系统的激励政策,形成一种

  鼓励人才流动的机制。

  总之,乡村治理面临的实际问题众多,需要政府、社区和民众通力合作,制定全面而创新的对策。只有致力于全面解决各类难题,才能为乡村地区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社会治理体系。随着我国城乡发展的不断推进,乡村治理成为当前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但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也亟待解决。下面,我将就乡村治理中所涉及的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社会治安不稳定和人才流失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基础设施薄弱

  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乡村地区来说,由于其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平不高的情况比较普遍。这不仅导致了交通、通讯和供水等方面的难题,也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节能环保等产生了不良影响。

  解决基础设施薄弱问题,需要多管齐下,从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进行加强。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优惠利率等措施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对乡村建设的投入。针对技术方面,可以引进适合当地情况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执行标准,尤其是在道路、供水、新能源等方面的应用,可以提升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而当地政府也应加强技术管理,进行技术示范、推广和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的技术能力和信心。

  二、经济发展滞后

  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制度和资源环境等方面与城市有很大差异,在管理和运作模式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农民脱离土地,而以贫困青年或退伍军人云集的农村人口,往往因为缺乏创新意识、经验及知识等原因,导致其乡村经济脱胎换骨的重重难题。

  针对若干经济滞后的问题,有必要构建产业策略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全域旅游服务,增强乡村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政府可通过鼓励乡村农业生产、改变土改政策、设计产业扶贫计划、支持大型企业进军乡村、推广和集中采购等措施促进市场化经济的稳定发展,打造高新技术和区域特色产业等方面,使得中西部地区的乡村经济维持高速增长,为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带来丰富的收入来源。

  三、社会治安不稳定

  社会治安问题是影响乡村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社会治安问题。乡村地区的监控设备不完善,反映不到位,容易造成打击犯罪的“盲区”,相关设施应加强完善。同时,法治建设也必须与发展以及社会治安的稳定作为一个统一的基本标准。

  针对社会治安不稳定问题,当地政府要采取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安全治理机构和体制,建立群防群治机制,推广社会

  治安“人人有责”的理念,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群防、群治意识的培育,打造平安乡村建设的阵地。

  四、人才流失

  乡村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城市比乡村发展的机会更多,可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报酬;另一方面是由于乡村地区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年轻人的创新和发展需求,因此选择离乡别墅。因此,解决年轻人对乡村的流失问题,需要着手从政策、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入手。

  政府也可以通过引导和支持开拓土地新领域、推进合作社,完善农村土地、教育、医疗保障等政策,开展孵化示范园区建设,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创新和发展环境,吸引年轻人回归乡村。

  总之,乡村治理面临的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紧密联系,齐头并进。尤其是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更要以实际的行动来加速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对,乡村治理问题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和协调。只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共同努力,才能够解决乡村治理中所涉及的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社会治安不稳定和人才流失等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支持。

篇六:乡村治理面临的难题

  

  当前乡村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8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颁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村富。按照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受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乡村治理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治理,有着其独特的视角和维度。

  一、当前乡村治理的主要模式和现状

  (一)在政治运行机制上,实行乡镇党委领导和农村自治组织政权相结合的制度设计。乡镇是国家政权的最基层单元,实行党委统一领导。乡镇辖区内农村设立村支两委,即行政村设立农村党支部和村民自治委员会,党支部是党委在乡村的触角延伸,直接对乡镇党委负责,职责是将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最基层,领导村委会实施农村经济和社会事务工作。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产生,负责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务的具体管理工作。经过近三十年左右的实践,这一制度设计表现出了强大的政治动员和经济建设能力,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既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又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治理模式。

  (二)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实行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家庭分散经营模式为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在过去三十多年间充分发挥了其积极作用,使农民紧紧地与土地直接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农民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其经营方式较为灵活,农民具有高度自主性,在尚未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情况下,将农民自主经营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实现了农业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乡村治理机制上,实行村民自治、国家法治与乡贤德治相结合的多重治理体系。国家法治是底线,是乡村治理的根本,是全体居民必须遵守的硬约束,也是保持农村长治久安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障。村民自治是基于中国大农村的国情,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以最精简的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治理成本实现的乡村治理最优选择,既节约了公共成本,又实现了最优绩效。乡贤德治是针对农村居民家族、宗族聚居的实际,结合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以乡规民约为隐性制度约束,以品行好、威望高、有号召力的乡村建设代表人物为主要执行者的“软监督”治理模式。依靠协商、调解、舆论等方式对村民进行有效影响和管理。这三者在当前的乡村治理中都发挥了其各自的积极作用,实现了乡村治理的集约和高效。

  二、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人口流动频繁,基层组织动员能力减弱。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城乡人口流动加速,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留守人口以老弱病残、儿童和妇女居多,面对空心化的现状,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涉及村集体事务的处理和应对上就难以靠旧思维、老办法来解决。以两委选举为例,农村党员很多常年在外务工,难以参加组织生活会。村委会选举,作为家庭代表的选民往往是留守老年人和妇女,其决策意识和能力与中青年劳动力有一定差距。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就是选举流于形式,基层民主的初衷和结果不相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基于这样的现实,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落实方面,农村党支部的宣传贯彻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传统方式的组织动员在当下确实遇到了一定的困惑与阻碍。

  (二)法治意识不强,依法行政和治理能力不足。城乡高度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广大农民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而有些乡镇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在履职方面依然凭借惯性思维,以行政力量为主开展工作,这就容易产生很多矛盾。以征地拆迁为例,农民上访问题近二十年来一直是困扰基层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的重要难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积累,使得农民对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产生了负面效应。而作为村两委的负责人,由于其在乡村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存

  在工作方式简单粗暴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给乡镇、县级党委政府造成工作上的负担。这些问题在各地都有典型的案例出现,值得县级和乡镇党委政府引起重视。

  (三)城乡要素单向流动,乡村事业发展后继乏力。城镇化对乡村的挤压效应在近十多年来非常明显,有资金、有技术、有能力的青壮年都纷纷进城工作、居住,其子女也在县城及中小城市接受教育。农村的人、财、物等要素单向流进城市,农村集体经济缺乏这些要素就难以实现长足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及公共事业发展面临着相当大的阻碍和瓶颈。加之各地城镇化的政策和指标设计,对农村形成的巨大虹吸效应,使得城乡要素单向流动的趋势不可逆转。有些地方出现乡村凋敝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虽然很多地方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但农业生产的低收益也难以对农民产生吸引力,土地撂荒现象也时有发生,农民群体不断缩小的趋势也不可逆转。没有了作为核心要素的人力资源,一切乡村事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三、新形势下加强乡村治理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优秀农村工作人才队伍。农村党支部是农村发展的最重要领导力量,要加强农村支部建设,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农村党员充实支部。选拔优秀的乡镇工作人员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帮扶组织软弱涣散党支部。乡镇党委政府建立农村党建专项经费,扶持农村党支部建设。优先在杰出创业青年中发展党员,以他们的见识、经验来带动农村党支部思维和工作方式创新。强化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力度,逐步提高农村党员学历文化程度,重点是强化法治教育和纪律意识。县级政府加大在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中招录公务员和聘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力度,健全其社会保障政策,扩大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出口,调动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积极培育乡村治理主体,强化自治、法治、德治“三者合一”的合力。乡村治理不同于城市社会治理,有着其特殊的地缘、人情背景,更多的是靠村民自治和乡规民约来实现治理。如乡村中的红白理事会制度,这种靠乡规民约来实现事务管理的制度,在现今农村中已经发挥出了很好的作用。近年来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风气已经有所改观,与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大有关系。村两委班子通过村民议事会推动村风民俗的培育,让传统习惯与现代法治紧密融合,可以起到事半

  功倍的作用。农村的矛盾问题更多的是靠德治来解决,村民议事会、乡规民约、村风民俗等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载体和方式。同时,要实现乡村权力法治化、责任化,避免权力越界,村两委不应对村民事务过多干预,而是在法治底线下行使两委权力,自觉接受村民的监督。增强村民的现代法治文化观念,不断提高和培育村民的法治意识。有些地方建立了村民监督员制度,受聘于乡镇党委政府,很好地行使了监督权利。健全农村网格员制度,将农村的大事小情消化于乡村之内。

  (三)聚合各类发展资源,实现发展要素城乡双向流动。要改变农村要素单一流向城市的趋势,就必须从政策上下功夫。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发展要素向乡村流动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载体。首先是加大中心村、镇建设力度,结合实际科学论证,把“空心村”治理好,引导和鼓励“空心村”农民向中心村、镇聚集,探索宅基地、耕地的集约利用试点,前提是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采取自愿原则,不搞一刀切。其次是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扶持农村学校和医疗机构发展,在政策、资金、人才上给予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重点扶持,确保乡村居民的受教育和医疗权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能保尽保,兜底帮扶,解决无力脱贫的农民群体的切实困难。再次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和鼓励农村土地流转,支持城市工商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权益最大化,杜绝“失地”农民现象出现。探索入股、托管、流转等多种土地经营方式,培养职业农民,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

  (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乡村凋敝,更核心的是农村文化的凋敝。家族共同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渐解体,农村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断层的危险。碎片化、快餐化的文化传播方式逐渐将优秀的农村乡贤文化、农耕文化、孝德文化等淡化或解构。但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存在于广大农村中,依然影响着村民的日常生活。通过大力弘扬仁爱文化、孝道文化、家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充实乡村治理中自治、法治与德治的文化基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中,增强道德教化在村庄治理中的力量。

  (作者简介:王庆民(1981—),山东德州人,重庆市江北区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层社会治理;)

篇七:乡村治理面临的难题

  

  第14卷第29期??Vol.14??No.29??南方农业??South??China??Agriculture??2020年10月Oct.????2020浅谈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石爱华(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摘 要 当前我国乡村处于转型时期,强化乡村治理和建设,对推动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但是,乡村治理过程中还普遍存一些困境,如乡村“空心化”严重、村民参与自治的主观意识不强、管理部门监督不到位等。而实现现代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现存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对策进行处理。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治理对策中图分类号:D422.6;D920.0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9.050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飞速发展的历史变革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大量人口外流,土地资源严重流失,乡村发展也面临着新挑战、新问题。要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本要求,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促进农村发展。同治理的新秩序,共同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2.1 调动村民积极性,提高主人翁意识乡村振兴离不开村民的集体合作,提升村民的自治意识十分重要。乡镇和村委要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维护好村民利益,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民主参与渠道,确保各项决策体现民意,最大化地实现农村公共利益。农村区域不同,展现出的风土人情也不同,自然资源等也有明显差异,需要充分结合区域特点建立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促使村民参与自治。要切实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积极扩展村民的表达渠道,增加村民与政府的沟通渠道,有效解决农民群众的正当诉求,化解农村的基层矛盾。面对农村“空心化”问题,政府和村两委要协作配合,对于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切身保障其权益。1 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1.1 农村人口流失,“空心化”严重国务院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8亿人。资源匮乏是导致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农村无法为农民的教育、医疗、文化、就业提供保障,再加上农产品效益较低,农村大多数富余劳动力转向城市,以拥有土地之外的其他收入来源,改善自身生活条件。同时,各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基础和资源有差异,农民本身在知识、思维观念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收入差距不断增加,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加剧了农村的分层,矛盾变多,给乡村治理带来难题。2.2 加强乡村教育,注重人才引进回流加大乡村人才培养力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学校是乡村最重要的文化策源地,但是我国乡村教育水平较低,且乡村教师流失严重。因此。需要政府加大财力支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乡村教育还应该主动运用互联网,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乡村,并且寻求社会中的教育力量,将惠及乡村的资金整合,鼓励高等院校和文教机构与乡村开展教师培养结对、志愿者下乡等方式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农村村民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建设和治理。当前,我国乡村群众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有文化有能力的乡村人才都向城市流动。因此,在乡村治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口和人才流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注重人才引进,激励乡村人口回流。要建立有利于返乡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开展本乡人才资源调查,建立乡村本土人才储备库;要建立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机制,结合农业现代化建设,制定各项扶贫优惠政策,从土地转流、融资担保、贷款补息、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创业就业支持[3]。1.2 村民参与自治意识不强村民是自治的主体。在传统乡村社会,乡村居民共享道路、水利、生产环境等公共资源,因此村民自治意愿强烈。而当前,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大多数人都外出谋事业,对村内的发展和事业不再关心,留下一些弱势群体,导致村民参与自治的内在动力不足。同时,许多村民缺乏民主意识,村民自治制度无法得到有效发挥[1]。1.3 监督制度不完善对于农村管理部门的监督制度不完善,现行的法律只规定了村委会组织的权利与义务,没有明确村民的监督权利,村民无法有效发挥监督作用[2]。2 强化乡村治理的有效对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署。新时代,乡村需要立足乡村社会发展实际,以制度化建设为保障,以治理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构建乡镇政府、村组织和村民等多元主体协收稿日期:2020-09-13作者简介:石爱华(1980—),女,苗族,重庆秀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E-mail:2.3 完善监督机制,提高治理能力理顺地方政府、村组织和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建立监督机制。各级政府应给予支持和引导,推行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工作小组,小组由民政、财政、农业、纪

  (下转第112页)101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姚玉娴,陈宋绯,陈婷玉:湖南省农村宅基地换房的可行性分析设立湖南省农村产权交易所,合理指导交易市场、交易价格,评估土地价值,提升合同的规范性和严肃性,为农民增加收益。此外,也要确保土地流转期间的稳定性,建立一个公平、安全和有效的土地流转平台。参考文献:[1]??邹玲玲.湖南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2]??王崇敏,张丽华.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考察[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1):??116-122.[3]??王崇敏.论我国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现代化构造[J].法商研究,2014(2):22-27.[4]??刘新夏.湖南省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思考[D].长沙:中南大学,2014.[5]??刘波.明晰产权是宅基地流转的前提[N].21世纪经济报道,2015-11-04(8).(责任编辑:赵中正)3.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使用权转让过程中,需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必须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房屋置换。对住房的经济价值根据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并转换为市区内的特定面积的房屋,对已转为城镇居民的农村家庭,可参照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养老福利保障,建立住房保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居民购买常规商品房,对于自愿转为城市居民的农民,可根据当地标准获得一次性补偿和购买补贴,将迁移到城镇保障性住房的农村居民纳入一系列同等范围内的保障,今后征地时将不再享受赔偿权利。(上接第101页)委监察等部门人员组成,对小组给予经费支持,保障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运行,切实维护村民利益。农村基层政权应当厘清自身的职权范围,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为乡村提供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不断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工作机制、激励机制与问责机制,促使基层党员充分发挥村务监督的带头示范作用,带领群众合法、合规、有序地对乡村基层组织开展有效监督。要保障监督机制贯穿于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等方面,对涉及村务管理和村级组织建设中的重要工作流程化管理,加强村级干部的廉政教育,提高乡村建设的工作效率,同时将监督管理条例以手册的形式发放到每一位村民手中,让村民有效行使监督权。接受再教育,提高村民技能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新型村民[4]。2)完善乡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民俗风情、乡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推进乡村文化发展向市场化靠拢,使村民在文化建设中获得物质效益和精神效益。3 结语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推动我国经济全面、高速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农村人口在我国总人口占比超过40%,农村治理和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亿万农民的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安居乐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乡村治理需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落实乡村发展,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充分调动社会各组织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工作,构建和谐美丽的新时代乡村。2.4 重视法制建设,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法制氛围,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法制观念,指导群众依法办事,树立以人为本的普法理念。1)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了村委会的职权职能,也明确了村民的权益,比如要求村务信息公开的权利、村务活动和发展建设的参与权与决策权等,规定了村民积极参与各项评选和选举工作的权利[4]。2)完善基层民主决策和管理制度。从中国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避免少数人的决策和管理给村民重大利益造成损害,必须发挥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议事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的积极作用。乡村文化建设也是走出乡村治理困境的有效途径,要重视村民思想文化建设,进行宣传教化是第一步。1)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激励文化水平低的村民参考文献:[1]??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5-12.[2]??别文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优化乡村治理的对策分析[J].现代化农业,2018(4):15-17.[3]??袁娜,韩小威.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信息周刊,2019(28):1.[4]??马杨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法治化问题探讨[J].居业,2019(8):125,127.(责任编辑:刘昀)112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八:乡村治理面临的难题

  

  当前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中国农村正在日新月异地高速发展,但是在高速发展的背后,也仍然大量存在着发展中的问题,尤其是在社会治理领域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当前以及未来“十三五”阶段困扰农村健康发展的难题。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有助于我们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和解决当前农村的社会治理问题。农村的社会治理关系到农村地区的生存发展与和谐稳定,也关系到城乡之间的权利平等与公平正义,必须重视和解决。

  一、当前边远农村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

  第一,基本公共服务短缺严重。表现在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不充分,道路交通、客运、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仍然相对薄弱,农村学前教育基本条件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高等院校尤其是名牌大学实习自主招生,而农村学生在特长培养上远远落后于城市学生,“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愈发突出,农村医疗资源短缺,医疗服务欠缺,药品不齐,大病、疑难病求医问药难。

  第二,社会保障水平不高。自实施城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对农村的医疗保障覆盖面基本达到95%以上,个别区域达到了100%,但保障力仍然有限,目前各地农村仍然有一些农民在面对巨额医疗费用的时候会选择放弃治疗,看不起病的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大病已经成为农村家庭致贫的主要原因。

  第三,农村社区建设缺乏支撑。表现在一是农村大量劳动力出外打工使社区建设缺乏必要的主体。当前很多地区都有“空心村”现象,大批农民工长期举家外迁,房子、土地长期闲置在农村,青壮年常年在外、村庄常住人口大量减少,难以使农村社区公共生活保持生机和活力。同时,大量的人口外流也使村级组织建设缺乏必要的干部人选,不仅使村级组织出现干部老龄化现象,而且留守村干部对社区建设工作也持消极态度。二是社区大规模调整使村民缺乏社区认同意识。第

  三是基层政府和村委会的经费支撑能力有限,集体经济收入较少,许多村甚至无集体经济收入。受地方财政收入影响,边远地区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工作经费有限,个别村每年都下差工作经费,这也极大降低了村干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第四,村干部腐败影响恶劣。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线,权力虽小,作用却大。村官一旦贪腐,牵扯的是人民群众的直接利益。因为,他们贪污的每一分钱都是人民群众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也许他们贪污的钱财并不多,但在群众眼里很有可能是全家的基本生活费。这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苍蝇式”贪腐,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光辉形象,使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严重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和农村基层的和谐稳定。

  第五,“三留守”群体处境堪忧。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要承担主要生产劳动,还要承受与家人分离的精神痛苦,值得关注和关心。留守儿童遭遇的问题要更加严重,它已经成为农村社会治理中最大难点问题,留守儿童在学习教育、性格塑造、人身安全保障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问题。

  第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环境问题的表现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包括村庄公共环境卫生的问题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基因污染问题。农村环境问题的污染源,不仅来自生活垃圾和工业生产排放,还有农业污染。农村环境污染造成的破坏,不仅会污染空气和地上水,还会危及地下水和土壤,以及农作物的基因安全。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农村的村容街貌大为改观,但是还有很多地区的农村对于生活垃圾仍然没有很好的处理办法,缺乏环境卫生整治制度及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二、农村社会治理的几点建议

  中国农村在未来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仍将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国农村今后还将会长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治理困境。今后农村社会治理的完善和突破不能过于理想化,必须符合农村发展的客观实际,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科学稳步地推进。

  第一,要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性倾斜。

  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仍然较大,农村的经济社会基础薄弱,仅仅依靠自身发展,势必进一步扩大差距。一是建议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通过整合项目和资金,加大道路交通、客运、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农村长足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建议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加大农村中小学以及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薪酬福利,通过特岗、定招、委培等方式培养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加大贫困学生教育资助力度吗,提高入学率。改革现行的高等院校招生制度,招生比例向农村倾斜。加大县、乡两级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第二,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与保障水平。首先,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大财政的投入水平,逐步提高报销额度,简化报销程序,改进医疗服务水平。其次,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方面要抓好试点工作,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积极探索推广方法,争取早日实现制度的全覆盖;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农村养老保险的先进模式,拓展农村社会养老的思路,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养老模式。再次,进一步落实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扩充社会救助的形式,建立以低保制度为主体,以临时救助、特殊群体救助和优惠政策等为补充,统筹考虑医疗、教育和住房救助,全面建立农民应对基本生存风险的救助保障体系。

  第三,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促进流动人口有效参与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畅通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渠道,推进农村社区法治建设,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服务、市场化服务创新发展,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等方式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

  第四,建立整治农村干部腐败的惩防体系。一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要强化村民有组织的民主监督,发挥村民作为反腐主力军的作用。强化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组织制度建设,实现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落实县乡党委政府责任。在现行体制下,行政推动仍然是制度建设强有力的手段。二是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党风廉政主体责任,强化监督和管理。三是发挥社会力量制衡作用。应该积极发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老年人协会组织、新农村建设志愿者组织等各种农村社会组织,以有组织的力量,对于个人势力垄断村级公共权力的现象形成制衡,使腐败行为能够受到社会力量的有效抵制,优化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加强社会媒体与社会舆论的监督。

  第五,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体系。要以强化社会治理方式为引领,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本着“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的原则,从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的迫切需要出发,从切合实际的志愿服务项目入手,以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为载体,建立完善“三留守”群体平台,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志愿服务活动。加快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志愿服务行动长效机制,促进关爱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工作的制度化,为关爱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提供周到、方便、快捷服务,不断提高“三留守”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要从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健康保健、帮扶救助、法律援助、文化娱乐六个方面明确了关爱“三留守”群体的具体措施。

  第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行县域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深入开展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交通便利且转运距离较近的村庄,生活垃圾可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处理;其他村庄的生活垃圾可通过适当方式就近处理。离城镇较远且人口较多的村庄,可建设村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人口较少的村庄可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整乡整村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

推荐访问:乡村治理面临的难题 乡村 治理 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