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9篇)

时间:2023-05-03 09:20: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做法

  随着中医药在国内外的日益普及与传承,如何促进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中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本文将就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做法进行探讨。

  一、加强传统经验的沉淀与总结

  中医药是几千年历史的积淀,传承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因而,保持中医药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是很重要的。保护与传承的任务首先是要加强对中草药资源的采集,挖掘、收集、保存和传承中医药文化。同时,发扬传统经验的积淀,对于现代化中药生产的推广与应用也很必要。有许多县级地方政府、中药企业以及学术机构,都在为此作了大量的工作。

  二、加强中医药教育与研究

  同时,对于中医药的研究,要注重提高中医药科研的真实地位,促进中医药科研团队的成长和扩大,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创新的科研人才队伍,提高其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定期组织中医药学者开展学术会议、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推进中医药学研究进入国际学术界,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知晓度、传承度和影响力。

  三、加强中药产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中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满足一定的生产工艺、生产条件和规范化的质量要求制备而成的。因而,标准化和规范化是中药产业必备的要素。加强中药产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有助于提高中药产业的质量和履行其社会职责,积极推动中药和现代医药行业的融合,在价格和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中医药与现代医药的交流融合

  中医药和现代医药同属于医学体系,各自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理论体系和治疗方式。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药与现代医药之间的交流融合越来越频繁。加强中医药与现代医药的交流融合,是中医药还际的必经之路。要注重通过相应的政策扶持,引导和带动中医药与现代医药相互借鉴,提高中医药疗效和安全性的协同作用。

  五、注重中医药文化的推广

  中药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中医药文化,既可以增加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度,也可以扩大中医药应用的范围。加强中医药文化的推广,也是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必要举措。要注重借助于传媒力量推广中医药文化,加大对中药草药的科学宣传,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中草药的功效与治疗方案,同时也能够推动中药产业的科技创新与市场发展。

  综上所述,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要在各方面做好各项工作,加强传统经验的沉淀与总结、加强中医药教育和研究、加强中药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强中医药与现代医药的交流融合、以及注重中医药文化的推广等重要方面进行全面推进。唯有如此,在全民对中医药产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上,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创新与落地。(完)

篇二: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

  

  CMYKXUEXIXIJINPINGXINSHIDAIZHONGGUOTESESHEHUIZHUYISIXIANG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

  结2020.02中"药要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孙继业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共中央、国

  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批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

  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事业

  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深化了对中医药的规律性认识,明确了中医药发展的目标任务,为我

  们做好新时代中医药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大力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山东是中医药大省,中医药历史悠久,是医祖扁鹊故里,也是中药汤液、针灸、脉诊的发;中药,中外的“”

  国博览

  。中共

  、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中医药

  发展全局谋划部署。近年来,在深化医改中,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

  提,中药产业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

  平

  了很大提。全省共有中医医院330所,其中,中医医院达到36所;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生院达到99%以上,国处于领先水平。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对于建设中西医相互补充、协

  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

  务体系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更好保障群众生命健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山东在新旧动能转

  换重大工程中,将医养健康产业作为十强产业、五大新兴产业之一予以聚力推

  进,积极建设医养

  产业强省,特别注重发挥中医药的重要作用。一是注重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民革中央网站

  www.minge.gov.cn

篇三: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

  

  XX县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发〔2019〕43号)精神及省委、省政府意见,加快推进我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继承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医药工作,强化政策导向,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市场培育,有效促进我县中医药服务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医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构建具有XX元素和特色的中医药发展模式,做大做强中医药品牌,着力推进我县中医药工作走在前列。

  二、发展目标

  到2022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中的作用更加显著;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1.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20年中医院医技楼主体完工,2021年投入使用。县医院中医科编制床位占医院编制床位的比例不低于5%,中药房达到《综合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到2022年,县中医院服务能力力争达到三级水平,乡镇卫生院全部设置国医堂、配备中医医师

  2.中医药养生养老康复服务更加完善。中医药养生、养老、康复等服务机构进一步发展,积极推进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到2022年,县中医院建成治未病优势中心和标准化康复科建设,乡镇卫生院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基本适应全社会中医药养生养老康复健康服务需求。

  3.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建立名中医培养、评选和动态管理制度,到2022年,培养新时期县级或以上临床名中医、中青年名中医、基层名中医和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老师等人才15名;创新师承模式,深入开展名老中医师带徒工作,全县师承培养中医药人才10名;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提升工程;加强中医药人才毕业后继续教育,深入实施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提升新模式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成效。

  4.中医药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再上台阶。强化中医医疗质量控制,推行科学干预制度。依托县全民健康数据平台,推广中医药智慧健康应用,开展基于信息化支撑的中医药分级诊疗,发展中医药远程医疗服务。

  5.中医药各项保障措施有效落地。将中医药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区域卫生健康规划,部门在中医药管理工作中职责明确,全县中医药发展管理体系健全。中医药行业监管机制建立,全县中药生产经营使用秩序规范。

  三、重点任务

  (一)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1.健全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全面建成以县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其它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一体化中医药服务网络。县医院加强中医药特色科室建设,县中医院加强中医药规范化建设,县妇幼保健院开设中医科和中药房,所有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或国医堂)。(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发改局)

  2.提升中医医疗服务水平。2020年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推进县中医院强院建设,推广应用疗效确切、技术规范的中医单病种诊疗规范,强化中医药临床特色优势诊疗,不断提高中医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治工作水平。

  乡镇卫生院和75%以上村卫生室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诊疗总量比例≥30%。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积极向基层推广10类30项适合基层实践及操作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特别是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发改局、县人社局)

  3.促进中西医结合。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发挥中西医结合学科优势,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抓住重大疑难疾病防治等关键问题,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强化中西医临床协作,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高重大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临床疗效。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县中医院培育成护士系统学习中医教学点,开设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班。建立中西医结合人才进修培养制度,到2022年培养中西医结合骨干人才10名。(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

  4.创新中医医疗服务模式。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依托远程诊疗系统,实现跨医院、跨区域中医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构建集医学影像、检验报告等健康档案于一体的医疗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推广应用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中医医疗服务,实施和优化网上预约诊疗、候诊提醒、诊疗报告查询、结算支付、药品配送等服务。鼓励探索融医疗、康复、预防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多专业联合诊疗

  模式和多种中医药方法综合应用治疗模式。以医共体、学科共建、技术联盟等形式推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融合,形成协同服务模式。(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

  (二)发展中医养生养老康复服务。

  5.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加快推进以“治未病”为核心的中医特色预防和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到2022年,县中医院治未病科要达到国家标准,乡(镇)卫生院能够开展中医健康干预服务,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1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中医健康干预服务。积极推进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建设。(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民政局)

  6.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强化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做优做强脾胃病、血液病、肛肠、骨伤、皮肤病、风湿病科,巩固扩大儿科、妇科、针灸、推拿以及肾病、心脑血管病等专科专病优势,及时总结形成诊疗方案。建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会诊制度,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以癌症、重症肌无力、糖尿病、肝病等疾病为重点,开展中西医临床协作,到2022年,形成1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强化中医卫生应意队伍建设,更好发挥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

  7.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做好养老服务改革和智慧健康养老有关工作,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设立中医药健康特色养老服务机构,全面启动中医医院与养老服务机构协议合作机制。100张及以上床位的护理型养老机构设置中医康复为特色的医务室,具备防治老年病、慢性病中医诊疗功能,100张以下床位的护理型、助养型养老机构可单独设置中医诊室,也可与其他医疗机构尤其是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加快城乡社区中医药和社会养老资源整合,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相结合的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提供优质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慢性病防护和康复护理等技能服务。65周岁以上老年人实施体质辨识,建立健康档案。推广使用移动智慧设备和信息终端,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健康养老智能化水平。(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民政局、县人社局)

  8.发展中医康复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开办中医康复机构,推进康复机构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运营形式。加强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和中医医院康复科服务能力建设,到2022年,全县中医康复科床位数量增加10%。加强县中医院与残疾人康复中心、养老机构等机构合作,开展中医特色社区康复服务。残疾人康复机构与中医医院签约合作,并能提供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医疗康复机构实现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全覆盖。(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残联、县民政局、县人社局)

  (三)推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

  9.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和传统知识保护。积极实施中医药学术理论和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继承工程,加快推进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应用。开展对中医药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的调查、挖掘整理、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10.健全中医药创新体系。构建新一轮县级中医重点学科动态管理机制,培育5个县级中医重点学科和2个基层中医药优势病种,争创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市级中医重点学科。建立多学科、跨部门的中医药科技资源整合、协同和创新机制,统筹利用相关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服务临床能力。(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发改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四)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

  11.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中医专业医学生就业安置和履约管理工作,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中积极招收中医医师,鼓励实行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招聘能中会西的大学生村医到村卫生室工作,纳入乡(镇)卫生院聘用管理。加强基层名老中医及“一技之长”的乡村专家工作室建设,到2022年,再培育10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学术经验继承人、10名基层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大力开展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重点培训临床用药和适宜技术,适宜技术应用达到70%。设立基层卫生高级职称,取得中级职称后在乡村两级连续工作10年以上且考核合格的中医医师,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基层副高级职称;连续工作15年以上且考核合格的,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基层正高级职称。(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人社局、县财政局)

  12.强化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积极实施人才建设计划,加快创新型、知识型、技能型中医药人才集聚和培养,形成良好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体制机制和人才环境,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管理等人才总量超过50人。健全中医药继续教育体系,推进继续教育内涵建设,实施针对性培训。强化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以中医全科转岗培训为抓手,推进基层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确保全县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20%。实施基层中医药人员定向培养,确保基层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占全部执业(助理)医师的20%。开设中医特色护理培训班,着力推广基层卫生院开展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等中医特色护理操作。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

  育培训经费按相关政策规定配套。(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教育局)

  (五)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13.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在产业布局、优惠政策上出台相关措施,扶持现有种植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做大做强,吸引更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参与种植、扩大种植。帮助和引导现有的种植企业确定适宜品种、适宜地块,保证中药材质量的稳定性。要制定政策引导,利用农村合作社、产销联合等多种方式在我县西部缺水地区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结合我县土壤特点邀请省、市技术部门指导选种适宜药材,要高标准、高起点,强化质量控制,严格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加强土壤环境动态评价、农药残留及重金属监测。加强道地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种苗质量检验,推动XX产道地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争创示范基地。制定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激励政策。(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卫生健康局)

  14.强化中药质量安全监管。以中药饮片监管为抓手,落实中药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中药材质量追溯平台,推进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逐步实现中药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加强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市场抽检,依法严厉打击中药饮片染色增重、掺杂使假和中成药非法添加化学品等违法行为。将相关信用信息推送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XX)”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XX)”,依法依规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完善中药质量安全监管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依法加大对制假制劣行为的贵任追究力度。(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六)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15.加强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实行中医医疗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推行从患者就医到离院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中医医疗技术把关制度,推行质量控制部门科学干预制度。依照中医药临床诊疗、药物使用指南,规范落实中医药质量控制与绩效工资挂钩,切实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等把关制度。全县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中药饮片购销、使用纳入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中药配方颗粒风险管理、不良反应监测及日常监管体系。(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农业农村局)

  16.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化投资力度,在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主体,建立健全健康信息平台。以基本公卫为主要内容,实现与省全县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健全中医药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整合抽查抽检、定点监测、违法失信惩戒等手段,加强中医药服务的全要素、全过

  程监管。(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财政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将中医药发展纳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制订出台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完善中医药工作领导机制,明确承担中医药管理职能的相关机构,强化中医药工作政府领导能力,健全中医药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明确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并认真抓好落实,年度工作任务清单完成情况纳入“健康XX”建设考评体系。县卫生健康局要牵头建立和落实中医药发展考核评估和监督检查机制。(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

  (二)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按照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县中医药管理体系,强化和完善中医药管理职责,健全和规范中医药管理机构,切实加强中医药管理工作。明确政府部门在中医药管理的职责,认真履职、强化协同、统筹推进中医药全面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编委办)

  (三)落实扶持政策。落实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政策,推行符合中医医疗特点的补偿机制,并根据中医医疗机构改革需要和确需保障内容给予重点支持。落实中医药价格机制改革任务,规范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以及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市场价格行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中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优化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设施空间布局,扩大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用地。(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财政局、县医疗保障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人社局)

  (四)加强行业监管与服务。建立健全中医药监管机制,重点监管服务质量,严肃查处违法行为,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虚假宣传中药、保健食品、医疗机构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将中医药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在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引入认证制度,发展规范化、专业化第三方认证,推进中医药服务标准应用。加强行业组织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县医药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咨询、标准制定、企业自律、咨询服务、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发改局、县卫生健康局、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

  (五)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中医药传统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弘扬“大医精诚”理念,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让更多群众有机会感受中医、了解中医、认识中医。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载体建设,推进中医药文化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教育

  列入中小学基础教育拓展性课程体系,抓好小学五年级、六年级《中医药与健康》课程实施。依托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或特色学校,开展中草药种植、认知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医药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局面。(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卫生健康局、县教育局)

篇四: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市

  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总体要求

  认真落实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

  华、守正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

  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到2025年,城市中医药卫生、经济、科技、文化、生态"五种资源"发展更加协

  调,对健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升。

  二、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

  (―)开展国家级、市级中医医学中心建设。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

  和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好市级中医医学中心。鼓励市属中医医疗

  机构通过医疗联合体等方式在基层设立门诊部、诊所等服务延伸点,逐步

  实现连锁经营。建成以国家级和市级中医医学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

  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

  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人群和

  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

  (二)

  加强非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功能。优化提升政府举办的二

  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室建设,具备条件的专科医院和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置中医科室并提供中药饮片服务。到2025年,实现

  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9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药技术

  方法。

  (三)

  补齐中医药服务短板。扩大中医医疗机构老年病科服务规模,改善服务条件,鼓励中医医疗机构提供安宁疗护、临终关怀、养老护理等

  服务。建设中医药健康养老联合体,更好发挥中医药在养老机构中的作用,在养老护理员分级培训和照护工作中增加中医内容。建立市属中医医疗机

  构与儿童医院协同机制,推动具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建

  设。推动开展代表性中医妇科、儿科流派名医传承品牌工作室建设。支持

  儿童用中成药研发。

  (四)

  完善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机制。在定点医院

  开展重点传染病中医药证候学信息监测,完善传染病预测预警机制,实现

  中医药"早参与、早用药、早治愈"。加强中医药古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更好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依

  托国家级和市级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基地,开展传染病防治能力培训,加强中医药群体防治方案和防治技术在全市的推广和昔及。在应对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中开展中药预防性投药等工作,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建立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药战略储备目录,加强中药战略储备。

  (五)

  发挥中医药在康复服务中的独特作用。组织制定实施心脑血管

  病、糖尿病、高血压、肺系病等慢性病,肿瘤等重大疾病和肢体伤残等创

  伤疾病的中医药康复方案。到2025年,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90%的村卫生室至少完成1名医师(或乡村医生)的中医康复技能培训。

  (六)

  高水平规划中医药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广中医药重点专科托管

  创新机制,推动河北雄安新区与城市中医药合作,促进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硏共谋共建共享发展。

  三、改善中医药服务模式

  (七)

  打造中西医结合发展高地。加大对现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支持

  力度,丰富中西医结合内涵,提升服务水平。鼓励综合医院和中医、中西

  医结合医院联合建设10至15个中西医结合重大疑难疾病临床防治基地。

  实施非中医医院中医药工作提升计划,在市属医院中建立中医医院牵头、联合其他医院中医科的中医医疗联合体,健全中西医多学科诊疗常态化机

  制,遴选并推广10至20种常见病种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实施重大疑难

  疾病中西医协同攻关计划。到2025年,形成并推广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和抗生素耐药问题等50个病种的中西医

  结合诊疗方案。

  (八)

  完善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基层工作机制。完善区域中医医师基

  层定期巡诊制度。推广昔及100项基层中医医疗技术。加强社区中医药

  服务的监测,完善中医药工作评价体系。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中医

  专业医学生规模。完善退休中医医师基层服务补助标准。在全科医师和乡

  村医生培训中增加更多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内容。

  (九)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实施中医药重点专科提升计划,建设好

  中医药服务优势明显的10类重点专科,打造中医药临床服务优质品牌。

  整合现有资源,推动建设20个中医药特色服务示范医院、3个有中医药

  特点的急危重症临床基地和10个中医内病外治临床应用基地。建立中医

  医疗技术分级分类目录,加强对高风险中医医疗技术事中事后监管。建设

  城市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率先在全国筛选出50个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和

  100项适宜技术、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

  (十)升级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建立治未病处方库,试点治未病处

  方制度。将适宜治未病项目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鼓励家庭医生提供

  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在本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丰富中医治未病内

  容,鼓励商业

  保险机构开发中医治未病相关保险产品。将治未病服务作为

  重要内容纳入健康联合体试点。推进治未病服务项目纳入医疗机构收费项

  目试点,确定收费标准。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20个中医治未

  病干预方案。

  (十一)启动健康城市中医药行动。发布《城市民中医养生保健手册》,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大力昔及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

  法,将中医药系列行动覆盖全生命周期。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

  程,定期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评价。建设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库,推动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人员基于第三方的培训机制。建立与媒体的联

  动机制,加强对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和信息发布的指导。

  四.

  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

  (十二)推动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探索市级中医药研究机构的建设。

  整合中医药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科技资源,推动中医药参与"三城一区"、科技园区等科技创新园区的建设。推动创建国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国家

  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支持企业、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协同

  创新,建设中医药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平台,以产业链、服务

  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着力推动中西医高等

  学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强强联合、汇聚创新。

  (十三)完善中医药创新保障机制。梳理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

  技术难题,建立以产业目标为导向的科学问题库。发布中医药科技规划,中医药创新研究项目按科研项目管理方式给予支持。建立名老中医经验方

  开发保护机制,落实中医药法关于建设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和数据库

  的要求,探索建立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评估机制。

  (十四)落实"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依托城市卫生健康

  信息平台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数据资源,加强对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

  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中医药服务信息数据开放共享。逐步提高中医医疗机

  构电子病历分级评价和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等级。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开展

  互联网服务,应用前瞻性技术开发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推动开展线上

  线下一体化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

  (十五)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中医药标准

  化人才培养,建立中医药标准研究、制定、推广和监测体系。围绕中医、中药材、中药产品、中医药医疗器械设备等方面,制定和推广一批相关标

  准。加快建立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

  (十六)加强中医药综合监管信息化。依托城市卫生健康监管信息系

  统,加强中医药综合监管信息的汇集、分析、研判,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

  制。完善中医医疗机构综合监督制度,健全中医药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健

  全中医药质量抽检抽查制度,会同相关部门建立违法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五、推逬中医药文化传播

  (十七)启动中医药文化"钥匙〃工程。统筹各级各类社科研究机构

  等建立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阐释中医药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以及与

  其他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在联系。

  (十八)推进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展城市中医药文化资源昔查。

  稳步推进中医药文物、老字号、名医故居等的保护利用工作,组织申报相

  应级别文物保护单位和认定不可移动文物。积极推动实施国家和本市非物

  质文化遗产

  中医药项目的申报和保护、展示、传承、振兴计划。

  (十九)推进中医药文化推广昔及。借助现代数字传媒、动漫演艺等

  方式传播中医药文化。在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六个一"(一经、一书、—园、一操、一网、一班)行动。探索在高等学校开设中医药选修课程,支持在高等学校建立中医药社团,在老年大学开设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中医

  药课程,在社区课堂、市民学校等社区教育培训活动中开展中医药健康知

  识讲座。推进中医药传统文化进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家庭,支持社

  会力量举办的中医药博物馆健康发展。

  (二十)强化中医药在"两区""三平台"建设中的作用。推动中医

  药积极参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城市论坛、金融街论坛等重要活动

  服务保障,推进中医药国际服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中医

  药技术和方案与援外项目有机融合发展,建立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库,搭

  建中医药健康养生国际综合服务平台,实施"神农尝百草"工程。鼓励国

  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和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机构开拓国际市场。

  六.

  学制度。

  (二十五)改革完善中医药人才职称制度。推行中医药职称分类评审

  制度,建立基于社会评价、同行评议和以医院绩效考核、师承教育为主体,以中医药服务能力指标为重点的职称分类评价标准。同等条件下评聘高级

  职称时,可优先评聘长期在基层服务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

  加强中医药传承和人才培养

  计划,探索开展优秀中青年西医师学习中医培训班,支持设置中西医结合

  教学门诊,建立中学西、西学中临床双向互

  七、促逬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二十六)强化中药材资源管理。建立中药资源昔查制度。鼓励龙头

  中药企业创建国家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支持林下中药材种植项目。完

  善第三方检测机构质量认可制度。鼓励条件适宜的低收入村通过中药材种

  植增加收入。加强京津冀中药材产业共建共享发展。

  (二十七)加强中药饮片质量监管。修订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指导行业协会建立中药饮片分级制度,促进中药饮片优质优价。健全中药

  饮片质量的协同监管机制,试行医疗机构中药饮片质量责任师岗位制度,完善医疗机构中药饮片质量抽检制度,建立质量信息公告、质量指数和退

  出管理制度。

  (二十八)加快中药新药研发。实施项目制管理,加强对中药研发机

  构的指导。增加创新中药和先进中医医疗器械研究开发投入和临床资源支

  持,完成3至5个基于医疗机构制剂的中药新药申报。推进中药临床应用

  评价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本市医疗机构中药临床应用情况的评价,建立与

  公立医院药品采购、基本药物遴选等的联动机制。

  (二十九)构建中药全过程追溯体系。制定中药大品种目录,完善医

  疗机构中药使用管理,健全西医合理使用中成药培训制度和处方权授予制

  度,健全中成药处方前置审核制度和点评制度。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药

  生产中的应用,推进中药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做好本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和公示系统与国家相关系统的对接。

  (三十)实施中医药健康产业精品工程。开发具有中医药健康特点的旅游景点、线路、衍生产品,鼓励发展适宜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中医药健康

  产品和服务项目。健全以中药为原料的食品标准,规范保健食品的宣传和

  经营行为,开

  发中医药健康产品,鼓励餐饮企业开发食养服务。

  (三十一)强化中医药健康产业人才支撑。加大对康复、医养结合、养生保健、中药炮制等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养的支持力

  度。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鼓励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设

  立技术技能岗位,健全中医药技能岗位管理制度。

  八、完善中医药发展保障措施

  (三十二)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健全完善市、区两级中医药工作跨

  部门协调机制,各区要建立本区中医药事业组织领导机制,明确承担中医

  药管理职能的机构。强化城市医药卫生协调委员会推进中医药发展的相关

  职责,切实依法履行保护、支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责任。市、区要分别

  将履行中医药发展责任纳入对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

  (三十三)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建立中医药服务价格动态调

  整机制。中医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时兼顾中医医疗服务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

  务价值的特点。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对部分慢性病病种

  实行按人头付费。对部分中医优势明显、治疗路径清晰、费用明确的病种

  探索按病种付费,合理确定付费标准。积极将适宜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

  中药制剂品种按规走纳入医保范围。

  (三十四)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在切实保障公

  立中医医院政府投入责任落实的基础上,对其提供的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中医非药物疗法等特色服务继续执行中医药特色绩效考核补偿。吸引社会

  资本投资中医药健康产业,引导商业保险机构、社会基金支持中医药产业

  发展。

篇五: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

  

  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之一,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让中医药继续发扬光大,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之路。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是传承。中医药的传承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日新月异,更加追求功效的药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但中医药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它针对人体体质和环境走向,通过修身养性和防病治疗的方式,将人体保健的极致发挥。中医药传统治疗方式有一些生疏的技巧,需要拜师学习,并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将中医药学习和传承下去?一方面,提高中医药的知名度,将其作为国民文化进行普及,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中医药的研究和传承中来;另一方面,注重师徒制度,通过持续的师徒培训,实现新一代中医药工作者的良师益友结构。

  其次是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的距离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这时,我们需要引入中医药的现代化技术和工艺,推广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开拓中医药的社会市场,让更多的人逐渐了解和接受中医药。同时,中医药药商业模式的调整也势在必行,加强技术研发、完善制度,在中医药传统的基础上产生更加充分的效益,才能在现代市场形式下立足。

  最后,是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在全球化的潮流下,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引人注目。中医药属于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以人体生命体征和疾病为依据的保健治疗方法,得到越来越多外国医学家及消费者的重视和关注。如何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首先,发挥中医药在治疗中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并在国际上传播中医药文化,让更多的国际友人对中医药有更深刻的了解。其次,通过消费者诉求和需求的促进,扩大中医药国内市场规模,将中医药

  打造成“走出去”的世界品牌。

  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传承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和解答。无论从传承、创新或是国际化的角度出发,中医药的保健、治疗和药理理论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重要议题。只有在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中,才能为中医药的未来发展铺平康庄大道,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篇六: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区中医药事业稳步传承创新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为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提升区中医药服务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为建设健康区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

  加快推进区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建成老年病治疗中心、康复医学科建成标准化康复科,按照相关建设标准,完善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服务水平提质升档;加强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内涵建设,实现全覆盖,乡镇卫生院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积极推进区域医疗康复养老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预防保健作用,为中医药医养、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强化中医药传承创新服务体系

  1.强化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区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中西医儿科、中药房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内涵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创办中医专科医院。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健全评价和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整合优

  势资源,优化和拓展服务功能,切实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落实中医诊所备案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创办中医机构。到2022年,实现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部配备中医医师。县(区)级综合医院设有标准化中医科和中药房,妇幼保健院设立中医科,开展中医药服务。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

  配合单位: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民社局

  2.强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中积极招收中医医师,鼓励实行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鼓励将退休中医医师返聘到基层提供诊疗服务,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在区域医共体内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扩大中医药服务内容。到2022年,至少建成1-2个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10名以上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培训5名以上中医全科医生。继续加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扩大中医适宜技术项目,挑选10类30项中医适宜技术面向基层推广。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

  配合单位:区委编办,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民社局

  3.加快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依托远程诊疗系统,实现跨医院、跨区域中医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构建集医学影像、检验报告等健康档案于一体的医疗信息共享服务体系。以医共体、学科共建、技术联盟等形式推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融合,形成协同服务模式。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

  配合单位: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工信和商务局

  (二)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独特作用

  4.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进一步完善中医重点专科、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做优做强脾胃病、肝病、皮肤病、风湿病科,巩

  固扩大儿科、针灸、推拿、心脑血管病等专科专病优势,通过临床诊疗观察,深入研究制定疗效显著的诊疗方案。形成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中医药优势重点专科,推广一批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和疗效独特的中药制剂,到2022年,形成5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逐步创新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宜中则中、宜西则西”,逐步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鼓励医共体内部、各医疗机构之间开展中西医协作。将中西医结合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对医院临床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使其具备本科室专业领域的常规中医诊疗能力,更好发挥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

  配合单位:区科技局、区财政局

  5.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加快推进以“治未病”为核心的中医预防和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到2022年,区人民医院设立治未病科,乡镇卫生院能够开展中医健康干预服务,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1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鼓励家庭医生在服务中心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普及起居调养、药膳食疗、情志调节和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

  配合单位:区旅游和文体广电局、区教育局

  6.推进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提升。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康复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区人民医院康复科服务能力建设,到2022年,区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床位数量增加10%。鼓励社会资本开办中医康复机构,加强区人民医院与残疾人康复中心、养老机构等机构合作,开展中医特色社区康复服务,推动中医康复技

  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

  配合单位:市残疾人联合会,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民社局

  7.积极实施中医药养生保健行动。建立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发展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设立中医药健康特色养老服务机构,全面启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协议合作机制。加快城乡社区中医药和社会养老资源整合,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相结合的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提供优质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慢性病防护和康复护理等技能服务。对65周岁以上老年人实施中医体质辨识,建立健康档案。推广使用移动智慧设备和信息终端,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健康养老智能化水平。鼓励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与现代高新技术产品相结合,以中医养生保健与养老、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要路径,建设具有沙疗、沙浴、推拿按摩等服务项目的康养中心,发展以沙疗、沙浴为主的康养旅游产业。立足“中医+旅游”,通过整合中医文化、道地药材、黄河生态、沙漠旅游等资源,研发推行硒砂五行沙疗及经络石疗、五脏磁疗等特色疗法。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

  配合单位:区发改局、区旅游和文体广电局,宁夏旅游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三)大力推动中药材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8.切实推动辖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在产业布局、优惠政策上出台相关措施,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推进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积极探索种植枸杞、金银花等中药材,逐步扩大辖区道地中药材种植规模。整理形成枸杞等中药材生产操作管理技术规范,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中药材生产管理水平。科学、有序推动甘草、黄芪、金银花等产业发展。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

  现代物流体系和供应保障平台,引导企业在统一标准、统一筛选认证、统一包装、统一指导价格、统筹开发、统筹市场上持续发力,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设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初加工和仓储物流中心。

  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区科技局

  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各分局,区发改局、区工信和商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卫健局、区乡村振兴

  9.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加强枸杞、金银花等中药材质量控制,推行枸杞绿色防控技术,建立绿色丰产示范点,提高枸杞果品质量,严禁硫熏染色、掺假增重。

  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

  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各分局,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卫健局

  10.切实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以中药饮片、中成药质量监管为重点,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和中药饮片、中成药准入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加大抽检督查力度,确保药品使用质量。各医疗机构要严格药品准入制度,做好药品入库验收工作,特别是配备专业人员,认真做好中药饮片入库性状鉴定、登记等工作,严厉打击假劣药物,逐步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

  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各分局,区工信和商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自然资源局

  (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1.优化人才成长途径。充分利用自治区、市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学科(专科)建设、重大科研平台等,积极计划、申报、协调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加快培养辖区中医药优秀骨干人才。培育3个区中医重点学科和2个基层中医药优势病种,争创1个自治区级、2个市级中医重点学科。完善师承教育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高年资中医

  医师带徒工作,实施中医药专家师带徒项目。组织好对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的考核工作,合格人员经注册后纳入中医医师管理。允许临床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允许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参加临床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

  配合单位:区委组织部,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民社局

  12.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完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中医药职称评聘制度;加大对中医药人才支持力度,注重发现和推介中青年骨干人才和传承人,建立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名中医表彰奖励制度。各种表彰奖励评选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倾斜。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

  配合单位:区财政局、区科技局、区卫健局

  (五)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13.扎实做好中医药宝库挖掘和传承。有计划、有步骤对辖区内中医药文物、文献、古方、单验方进行收集、整理,对当代名中医临床经验和民间特色诊疗技术进行系统性发掘整理及推广应用。开展经典方剂推广应用的培训,加快推进活态传承,数字化、影像化记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和老药工传统制药、鉴定及炮制技术。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

  配合单位: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局、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旅游和文体广电局

  14.促进少数民族医药传承保护与发展。加强少数民族医药机构能力建设,开发少数民族特色医药制剂,开展少数民族医药验方挖掘和技术传承,促进少数民族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

  配合单位:区委统战部,区科技局、区教育局

  (六)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

  15.执行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相关要求,推进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合理体现中医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逐步改革完善医保支付方式,加大对中医药支持力度。适时将符合行业规定、治疗方式规范的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合理确定付费标准。探索将符合规定的部分中医药防治具有特色优势的慢性病病种纳入按人头付费范围,鼓励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适宜的中医药服务。将符合医保政策规定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中药、治疗性医院制剂和互联网中医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范围。

  责任单位:区医保局

  配合单位:区卫健局、区发改局

  16.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建立中医药工作跨部门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辖区中医药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各成员单位制定配套措施。各级相关部门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制定实施中医药相关政策措施,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明确承担中医药管理职能的机构,合理配置人员力量。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

  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各分局,区委宣传部、区委统战部、区委网信办、区委编办,区发改局、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工信和商务局、区财政局、区民社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医保局、区自然资源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各部门(单位)要认真谋

  划,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事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工作实际,明确任务,细化措施,压实责任,高位推动工作落实。

  (二)强化宣传报道。各部门(单位)要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加强和规范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传播普及,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药的浓厚氛围。持续推动区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三)完善保障机制。区卫健局、区发改局和区财政局要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设立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切实保障公立医疗机构投入责任落实,进一步强化公立医疗机构内涵建设,扩大优质服务供给。区卫健局要积极争取上级投资基金投资中医药建设项目,促进区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

  (四)严格督导考核。成立以区人民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卫健局局长任副组长,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各分局、区委组织部、区委统战部、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区委编办、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工信和商务局、区民社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医保局、区自然资源局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卫健局,具体负责日常组织、协调、指导相关工作。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强化对中医药工作的督导检查,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倒排工期、顺查进度、跟踪督办,严格考核问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篇七: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

  

  中医药文化在传承和创新中发展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百花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之一。自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皇帝著“内经”,中医药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呈现出博大精深、绵延久远的气象,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医药学作为独立于西医的医学,在世界医学宝库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演进,如今依然在为维护整个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将于2010年把中医药列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的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医药行业独有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人文习惯。

  二、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学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并自然地得以普及。古代哲学对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如阴阳五行学说,辨证施治直接构成了中医理论。中医药学还受到儒、道、佛等哲学思想的影响,高尚圣洁的医学伦理观汲取了儒

  /家文化中的“仁”、“礼”观念,孕育出了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光辉典范。《道德经》中创立的辨证法体系在《内经》中就已被接受,道家的养生观及炼丹术对中医药的发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不同时期的学术精华如先秦诸子、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道、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都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过资源和动力。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现有形态的中医理论。

  2.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同步前进

  中医药文化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在百家争鸣的文化中,《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专著)、《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巨著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和辨证论治体系形成。唐宋年间,中医学出现了分科的大发展,展开了金元四大学术争鸣。医学著作有《新修本草》(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注内经》、《外台秘要》、《千金方》。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形成,《本草纲目》、《普济本事方》的诞生,是中医学发展第三次高潮的标志,此时儒家文化已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中医历史上的重大的发展高潮都是古代文化发展高潮的结果。中医药需要文化予以大力传播。

  3.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其发展已溶进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

  /医中药的理论、概念和施治原则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医德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医药和中国多种文化休戚相关,如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中医药文化现已传向五洲四海,它走向世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发展的标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医药文化不仅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精髓,而且也是世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明珠。

  三、中医药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政府大力支持,陆续制定了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扶持中医药文化的政策。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药被视为“国药”。大批著名的中医药专家和专门人才成长起来,北有肖龙友、南有陆渊雷,冉雪峰、时今墨、浦辅周、秦伯未、岳美忠、任应秋等名老中医涌出。《中国医学大辞典》、《中药大辞典》的颁布标志着在中医药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中医药为促进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1.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医药发展成就

  中医药医疗、保健水平显著提高。在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中医药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对关节炎、糖尿病、肝炎等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防治,还是对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都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重要阵

  /地的中医药高等院校30年来培养出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全国现有中西药结合专业近25个、博士、硕士点200多个,部分医学院校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多学科多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中医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政府加大了中医医院的建设。政府坚持“中西医并重、医药结合,同步发展”的方针,加速了中医医院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进程,突出了中医药特色,新建、扩建、改建了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目前全国有中医医院2973所,中医类医院床位28万余个,仅2004年一年全国中医医院诊疗人数达两亿人次以上。中医医院建设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30年来,我国中药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整个中药业也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中药产业。中药事业也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中药行业在中药规范化生产,中药饮片工业化生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标准体系建设,新药研究,产业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药业保持了高速发展,从1978年到2007年中成药年产值从7.88亿元上升到1371.5亿元,中药饮片从9.2亿元上升到288.2亿元,整个中药年产值已占到医药总产值的41.5%。中成药企业同仁堂

  /集团,漳州片子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制药等是强化中医药文化宣传的成功范例

  “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效果显著。自2007年起为期三年的全国性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在华夏大地展开。各省、市积极开展了以广大群众为对象的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使其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家庭,扩大了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各地活动突出的有:北京“中国中医药展”,河南南阳“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杭州“炎帝、神农中医药文化展”,上海“社区中医药文化节”(闸北区是“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等,此活动的目的就是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网络媒体央视国际共创中医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新纪元。多年以来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长期致力于向海内外观众传播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提供权威健康服务,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窗口和向海内外观众提供健康服务的桥梁。

  政府主导,政策支持。1985年党中央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1986年国家直属的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1988年机构改革将中医与中药结合在一起,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2003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保护条例》。2006年、2007年、2008年先后颁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中医药国际科技规划纲要》(2006—2020),为中医药

  /生存和发展做出了根本保障。

  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成果。近30年来,世界各国翻译中医药学术书籍,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召开了专门的学术会议,派人来中国学习,邀请中国学者前往讲学也越来越多,以“中医热”、“针灸热”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回归热,在全球范围蓬勃发展。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我国建立了中药进出口贸易关系。2009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医药国际传播论坛,促进了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与交流。中医药正以蓬勃发展之势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2.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发展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才能更好的传承,创新是继承的目的,是中医药事业的生命力。《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继承是保存、挖掘、认识、利用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创新就是将中医药加以丰富发展,充实完善,为未来建立新医学打基础。推进自主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灵魂。通过开展基于中医临床实践的自主创新,基于文献与理论的原始创新和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中医药创新条件建设,从而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现代化和国际化是为了让中医药更好地满足现实需求,服务整个人类的过程。借鉴现代多学科的和技术实现理论和技术的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探索治疗疾病的新技术、新方法,加强中药药物机理研究,提高中药现代化水平,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创新。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和国际化平台建设。使中医药事业与时俱进,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传承精华,与时俱进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可行之路。中医药的发展,需要不断吸纳新知识,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现代中医药不能仅仅局限于治疗疾病这样单纯的功能,要从多角度出发,为人民群众的养生、保健甚至美容等多层面的健康服务。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中医药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医药文化必须始终保持其在世界医学文化中的先进性,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使其自身具备强大的传播和辐射能力,扩大自身在世界医学中的影响力。

  四、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命力根植于民族文化,同时也形成了中医药学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医药文

  /化不但体现着中医药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和方法,而且也是孕育中医药学特色优势的基础。面临强大的西方文化,以及西医诊疗模式的影响,只有弘扬中医药文化才能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的优势,才能延续中医药的发展。

  其次,弘扬中医药文化是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医药文化能够重现昔日光辉,也将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表现。我们应该对中医药学遗产寻本求源,进一步挖掘它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在此基础上下大气力,向博大精深的更高层次发展,将中医药文化的光辉向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各行各业辐射,继往开来走向世界,提升中国软实力。

  再次,弘扬中医药文化是建设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目前中医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经成功的随着中医药走向世界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成为东西方文化互补的重要因素,正在为世界健康文化的多元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弘扬中医药文化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生命是医学的本源,生命文化就是医学的元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一种生命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仁心仁术”的伦理追求,“天人合一”的整体模式,“治未病”的预防观点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医

  /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改变了西方生物医学模式,只重视病而忽视人的问题。以人为本把满足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中医药发挥整体观、辩证观、个体化,对疾病、亚健康状态进行防治和综合调理,在延长生命的同时,为提高生命质量创造了机会,使中医药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服务整个人类,关注人类生命健康,为世界医学文化做出新的贡献,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9

篇八: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

  

  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

  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是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主题。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是保障中医药学说和技术的传承和发展的核心。传承要求我们通过学习和研究古籍、医案和经验,发掘中医药文化的深层次内涵,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的精髓,推动中医药理论的深化和实践的创新。

  然而,传承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和粘贴,还需要创新。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要求我们不断拓展中医药的应用领域,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路径,加强中药现代化研究,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政府要加强中医药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中医药行业要加强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的结合,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广大中医药从业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1-

篇九: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强中医药产业发展和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下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中医药传承

  (一)建立中医药传承制度,完善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中医药传承人才培训,提高中医药传承人才素质。

  (二)加强中医药文献、方剂、经验等传承,保护和利用好传统中医药文化遗产,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和普及。

  (三)加强中西医结合,推进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综合应用,提高中医药疗效。

  二、推进中医药创新

  (一)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推动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中药材质量。

  (二)加强中药质量标准制定和监管,推动中药标准化,提高中药质量和安全性。

  (三)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发展中药新药和新剂型,提高中药临床应用水平。

  三、加强中医药产业发展

  (一)加强中医药产业规划和政策支持,提高中医药产业化水平,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二)加强中医药科研和技术创新,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1-

  (三)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和认证工作,提高中医药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四、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

  (二)加强中医药国际合作,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应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三)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医药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以上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希望能够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推荐访问: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 中医药 传承 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