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育整顿 >

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着力点与实现路径

时间:2022-10-20 18:2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高校是社区的一部分,也是社区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必要性,指出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能够满足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高校自身发展以及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需求;其次寻找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着力点,主要可以通过利用高校硬件、软件资源以及文化传承实现对社区教育的影响;最后总结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四条实现途径,即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创办社区学校、校企合作以及高校参与社区问题研究。

[关键词]高校  社区教育  学习型社会  实践  路径

[作者简介]敬鸿彬(1977- ),男,四川南部人,四川师范大学知识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多元文化和职业教育。(四川 成都 61006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社会变迁背景下藏区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多维互动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XJC88000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5-0103-02

一、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学习型社会是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Robert Hutchins)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概念。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自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想目标开始,如何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问题开始搬上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舞台。学习型社会主要有三个特征:教育机会应尽可能向大众开放;教育机会应延伸到社区,并融入社区事务与问题中;广泛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要满足以上特征,高校必须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一方面,高校拥有教育教学中最高配置的资源,如图书馆、运动场、网络系统等,要定期向社区开放,会给社区居民提供终身学习的途径和机会。另一方面,高校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其文化和道德精神应与社区融为一体。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成为一种趋势,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能够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 90年代末以来,地方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得到了迅速发展。加上政府鼓励民间资金投入高等教育事业,高校的自由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的地步。有竞争就有淘汰,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保障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高校管理者思考的重要问题。高校的创建需要经费、教师及学生。而高校的维持更重要的是靠生源和口碑,这一点在民办高校中显得尤为突出。高校毕竟只是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环节和重要场所,最终的目的还是就业。这里的“就业”不仅仅指高校通过对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的资料整理出来的数据所显示的结果,而是实实在在的学生进入社会、服务社会的现状。可以说,高校若能处理好每届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可以实现长期发展。要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必须先了解社会的需求。高校要在了解社区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地参与社区教育,将社区的需求和高校教育融为一体,既满足社区的需求,也维持自身的发展。

3.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高校迅速扩张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就业困难成为当今高校面临的一大问题。“学生专业不对口”或“学生没有实际技能”是企业将高校毕业生拒之门外的惯用理由。其根本原因要归咎于高等教育本身。高校主要负责国家认可的学历颁布,但对学生的技能培训不如社区教育培训机构做得到位。若学生只参加社区教育机构的培训,而缺少学历认证,在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下也是不被看好的。因此,如何将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有机结合是高校一直在攻克的问题。只有满足“技能+学历”,才能让学生在兼顾学历教育的同时,拥有为社区服务的各项技能,被社区认同和接受,这样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才能得到提高。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势在必行。

二、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着力点

1.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所提供的硬件资源。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明确提出“每1.5平方公里内,居民人数达到两万人就必须建立一座图书馆,每个人平均拥有的书籍应为2册。”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远远达不到标准。除高校外,也只有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存在社区图书馆。那么,这些仅有的图书馆如何发挥好教育的作用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高校图书馆作为丰富知识的来源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合理利用,为提高整个社区的教育质量和扩大社区居民的视野所服务。同时也对高校图书馆书目及时更新、图书借阅管理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除高校的图书馆外,高校的教室、食堂、运动场、网络系统都是社区迫切需求的硬件资源。合理安排以上硬件设施的使用也会成为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一大重要途径。

2.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所提供的软件资源。在国外,高等教育机构被分为应用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两大类。对应到中国,即高等专科学校和本科学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进入专科学校当教师,为学生授课;只有博士研究生才有可能进入本科学校担任讲师。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及各方面的社会问题,以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身份进入高校担任教师的现象普遍被认可。然而在国外,硕士研究生阶段规定只有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是否有科研能力继续攻读博士。博士研究生一般要读三到五年,甚至更长。也因为如此,只有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学生才被认为具有科研的能力,有资格担任高校的教师。高校教师水平的不同成就了水平参差不齐的高校。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核心人物,也是国家进步的栋梁之材。教师是高校的灵魂,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高校教师不仅限于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而是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势必会给社区教育提供更好的软件资源,给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提出无限可能。

3.高校和社区教育的文化相互渗透。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如果说实际传授的知识、技能是我们看得到、摸得着的教育内容,那么在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本身也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活动在开展着。不管是知识、技能还是思想、理念、方法等,都是中国文化的传承。社区教育也蕴含着社区文化的传承。如果把高校的教育活动视为当地文化传播的起点,那么当地文化也会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高校同时又是社区文化的接收点和整合点。总之,高校的文化和社区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

三、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实现途径

1.高校部分教学资源共享。高校在教育教学上的丰富资源主要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大类。这些资源是社区教育中远远达不到的。若能将这些资源运用到社区教育,为社区公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必定会提高整个社区的教学质量和水平。首先,是高校的硬件资源。运动场、图书馆、网络资源等都可以在特定的时间以免费或者付费的形式向社区开放。特别是在暑假和寒假,学校资源的使用显得并不拥挤,不能让资源白白浪费掉,选择这些时间资源共享最合适不过了。其次,高校可以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开办各种类型的教育讲座,如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家长教育等。为保证讲座的顺利开展,高校可以寻求社区相关部门的配合,邀请当地居民免费参加。同时高校可以建立咨询平台,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减少家庭教育的误区。

2.利用高校资源创办社区学校。虽说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但家庭和社区中也存在一部分显性或隐性的教育行为。只有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朝着同一方向、高度基本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为避免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或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高校应利用自身的资源在社区开设各种家长培训班或公民培训课。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自身专业的优势帮助社区建立不同类型的培训班。艺术学校可以建立美术班、音乐班、书法班,语言学校可以开设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等课程。至于义务培训课的教师,可以是高校的教师,也可以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高校学生。但对义务教育教师的派遣,高校必须调整相应的评定体系,以激励高校教师和在校学生参与进来。如在高校教师考核评定中,添加“教师参加义务教育培训”或“参加社区服务”的分值;学生综合考评中增添“社区服务”或“社区实践”的加分方式。

3.校企合作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特提倡导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懂理论但动手能力差”等社会问题。要做好校企合作,一方面要求高校培养计划必须满足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要在这个基础上参与到高校学生培养中来,配合高校接收学生就业。高校在校企合作中占主导作用,是企业和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要创造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赢”的局面,高校肩负着巨大的责任。首先,高校在选择企业时要考察其资格,为校企合作中学生学习和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高校应与企业制定书面的联合培养计划书,并严格按照培养计划执行。一般情况下,高校可以将课程实践、项目实践和岗位实践放到企业中完成。课程实践是任意一门课程在学校修完理论课后的实践。项目实践是相关专业课程修完后,运用所学知识去完成项目的实践。岗位实践可以放到大二下学期(三年制)或大三下学期(四年制),具体指的是让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岗位实践结束后,企业必须向高校交回一份回执单,即学生的成绩单。只有拿到回执单的学生才可以顺利进入毕业,否则视为岗位实践不合格,必须回到企业继续实践,直到合格为止。若在岗位实践期间,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企业的认可,学生可留在企业实习,通过实习期可转正为企业正式员工;若任意一方对对方不满意,高校应该作为协调人出面帮助学生寻求新的合适的工作岗位进行实习,直到双方满意为止。一方面,学生经过在企业的课程实践、项目实践和岗位实践获得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和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企业在高校的带动下,在承担了一部分教育责任的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合格的技术人员。这种“学历+技能”的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当然,这样的合作方式不适用于所有高校。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生上万人,学校就业办是没有办法安排所有学生都参与以上实践的。在中国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市场形态下,企业也不需要这么多的员工。但我们可以引导应用型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或部分中高专职业技术学校朝着这样的方式与企业合作。

4.高校为解决社区问题做出相关研究。应用型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就业率,达成社区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赢”的局面。研究型高校也能为解决社区各种社会问题提供服务,特别是人文社科类专业,探讨的问题都是社会问题,研究结果往往成为解决社区问题的参考意见。高校参与社区问题的研究是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

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能够满足社区、高校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利用自身的资源为社区教育提供各项技术支持;社区教育质量的提高间接影响着高校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寻求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着力点和实践途径尤为重要。合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创办社区学校、实现校企合作是社区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高校和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厉以贤.学习社会的理念和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2]蔡娟.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论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3]柏燕,许鲁州.高校在社区教育中的参与作用[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推荐访问:着力点 路径 参与 高校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