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育整顿 >

教育倡廉的文化内涵及其作用

时间:2022-10-29 12:0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教育倡廉是反腐的基础,教育倡廉在人格塑造和品格修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仰文化、纪律文化、法治文化、道德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诸方面,在文化的多维作用中实现善治。

关键词:教育倡廉;文化内涵;作用

人格养成和品质培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倡廉是反腐的重要基础。教育倡廉既是政党治国理政的政治选择,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育倡廉的实质是文化构建,内涵十分丰富,在人格养成和品格修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信仰文化补足精神之钙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的行为定力的基础。历史经验证明,政治立场坚定、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是不会贪污腐化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要求全党保持政治、思想、品行的纯洁。土地革命时期就把“政治观念没有错误(包括阶级觉悟)、忠实、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作为入党条件。1929年12月古田会议专门就“党内教育问题”作出决议,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为了红军的建立与扩大,为了斗争任务之能够负荷。都要从党内教育做起。”品格养成有赖于文化滋养,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信仰文化是政党力量的基石和标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把理想信仰作为党员教育的基础性内容。这是因为,在革命年代,党当时的生存发展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一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二是党员构成情况极为复杂,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党的机体;三是党员对马克思主义认识水平不高,需要理论武装。因此,党需要从教育入手,培树理想信念。

二、纪律文化强化刚性约束

政党队伍的纪律性决定一个政党的力量和效率,“打铁必须自身硬”,坚强的组织须有铁的纪律维护。以纪律观念培树组织意识规范组织行为,是纪律文化的意义所在。纪律是政党保证队伍看齐步调一致的文化系统构建,具有刚性约束力。“路线是王道,纪律霸道”。早在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规定了三大纪律八项纪律,延安时期又作出了“四个服从”的规定。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时代新特点,提出“六大纪律”,修订制定一批党内法规,纪律文化更加严谨而全面。

三、法治文化筑牢底线之堤

一般来讲,政黨政治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政权并长期项固政权,和平年代长期执政情况下,政权的稳定性通常取决于国家、社会、政府的法治化水平。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从局部执政到全国范围执政,对法治建设理念不断发展完善。瑞金时期,瑞金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利用职权贪污打土豪所得财物,偷盖公章伪造通行证私运物资到白区贩售,谋害干部和红军军医。毛泽东当时指示:腐败不清除,苏维埃旗帜就打不下去,共产党就会失去威望和民心。谢步升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最高法院判处死刑。严处谢步升,对提高苏维埃政府的公信力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延安时期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规定,“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这条规定是对当时局部执政的共产党自身更加严格的要求,从根本上保证了清廉政府的建设。建国之初,在处理刘青山、张子善一案时,毛泽东严肃指出:“正是因为他们两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二十个,二百个,两千个,两万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152页)严肃处理典型违法案件,以震慑力教育全党,为二十世纪五十年党风政风的清廉奠定了基础。当代中国,法治文化在教育倡廉中的内容已拓展为不断强化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推进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一体建设。以法治文化养成执政团队的正义思维、公平思维、程序思维、平和思维。

四、道德文化塑造高尚人格

无论是革命还是执政,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党员的道德水准应高于普通百姓。1937年毛泽东就强调了共产党人的道德境界:“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员”(《反对自由主义》《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361页)在延安时期,毛泽东牢牢坚持把思想教育放在党员干部反腐教育的第一位,在思想教育中,德育又是第一位的。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确定为党员干部的第一准则,明确要求一切共产党员必须抱定“三个牺牲”的决心,即为人民而牺牲升官、牺牲发财、牺牲个人生命的决心(《毛泽东文集》第2卷)。同时,通过对鲁迅、张思德、白求恩等理想人格的宣传,导扬风气,将“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作为全体共产党员的崇高人格追求。

五、传统文化厚植国学底蕴

传统文化是民族血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廉洁简约思想,对今天的廉洁人格养成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如老子倡导的“俭,故能广”、“无有”即“广有”,体现的就是国家管理上的简朴理念,管理者的简朴就是最大的富有,只有节俭克制才能做到“其用不弊”、“其用不穷”。古人倡导管理国家应当“去甚、去大、去奢”,即是今日我们提倡的不过分、不夸大、不骄奢浪费。“罪莫大于不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恪守廉洁心境,方有人生定力。凡此种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营养,厚植正心善为的人格底蕴,方可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

六、外来文化提供廉政借鉴

积极借鉴国外廉洁文化和有益做法,是建设现代廉洁政治的文化选择之一。如德国将有效的权力监督体系多元性作为廉政建设的根本,“注重人格力量,突出权力重点,坚持法制原则,强化舆论监督”。德国法律规定,检察院发现有腐败方面的报道,有义务进行调查。德国有100多家电台、25家电视台、27家通讯社、380多种报纸和9000多种期刊。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一旦有丑闻被曝光,就要引咎辞职。

综上所述,教育倡廉以六种文化为推手,形成多维文化构建,推进廉洁政治建设,实现善治。

作者简介:卢路,男,198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中共晋城市委党校教授。著有《中国皇帝制度》、《上党史话》等专著。

推荐访问:倡廉 内涵 作用 文化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