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2-10-24 12:20:04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t׍4Z学习手段,采用任务驱动,融教、学、做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际分析、设计、制作和调试实用电子电路,使学生真正掌握现代电子技术专业技能,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在转变教学实施方式、改善教学情境、创新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 键 词] 工作任务;模块教学;课程改革;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2-0108-02

一、课程改革的动因

当前,高职院校提出多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势必推动新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形成,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课程的改革既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又是教学改革的难点,不攻破这一难点,就很难办出高职特色,也很难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适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也面临着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

(一)重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的重构是以“工作分析—任务分析—教学分析”的思路来进行,采取的具体措施是:(1)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的方法接受来自企业的工作分析专家的引导和行业专家及已毕业学生对本课程的意见;(2)整合不同专家的意见,形成专家小组认可、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

整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程,整合后的课程体系转变为任务体系,强调以工作过程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际分析、设计、制作和调试实用电子电路,使学生真正掌握现代电子技术专业技能。

通过完成四个典型工作任务,达到培养学生实用电子线路设计与制作能力的目的。

(二)分解岗位工作任务,制定全程任务驱动的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图:

本课程分两学期完成,第一学期完成任务一、二,第二学期完成任务三、四。

第一学期:实用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Ⅰ

任務一:扩音机的设计与制作

该任务包含4个子任务:

1.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

2.音频前置放大器的设计与制作;

3.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制作;

4.扩音机的调试。

任务二:调制/解调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该任务包含3个子任务:

1.低频振荡器的设计与制作;

2.高频振荡器的设计与制作;

3.调制/解调电路的仿真。

第二学期:实用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Ⅱ

任务三:数字电子钟的设计与制作

该任务包含4个子任务:

1.计时、显示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2.自动报时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3.脉冲信号产生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4.数字钟的安装与调试。

任务四:数字温度计的设计与制作

该任务包含2个子任务:

1.温度采集与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2.数据处理及显示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扩音机是常用的、典型的电子产品,包括直流稳压电源、音频前置放大器、功率放大器三部分,基本覆盖了放大电路的全部内容,综合性很强。并且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电路,加上一些辅助电路和接口电路,连接在一起,通过调试,就构成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扩音机。由此也可使学生建立起系统和整机的概念。

本任务由低频振荡器产生的低频信号作为调制信号,高频振荡器产生的高频信号作为载波信号,用模拟乘法器制作调制器和解调器,构成简单调制、解调电路,使学生了解通信的基本原理,初步建立起通信的概念。

通过数字温度计的制作,使学生对A/D、D/A转换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完成四个典型工作任务,不仅培养了学生设计和制作实用电子电路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工作过程的规律,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了工作方法。

(三)改造教学情境

1.学习环境体现教学环境、就业环境、企业氛围。通过请企业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技师等来学院指导教学,并按企业生产环境设计实训环境,利用有关产品质量、技能学习、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企业警句,营造企业氛围。

2.教学实训场地布局采用整合式、一体化设计。整合式模式是指将传统教室和实训教室整合在一起,成为教学场所,即教学场所的中间是教学区,周围是设备区。一体化模式是指传统教室和实训教室合为一体,实训与教学一体化。

(四)转变教学实施方式

有了以上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实施也要相应改变。主要运用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

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活动参照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大体按照:“(1)获取信息、明确任务。(2)制订计划、安排进度。(3)选择方案、做出决策。(4)任务实施、完成工作。(5)对照要求、检查控制。(6)总结评估、提出改进。”6个教学步骤来设计。即如图

(五)完善考核评价,建立学生技能评价体系

评价重点在于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本课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评。分两个学期完成。

三、改革成效

依据专业“订单式培养,市场化就业”的机制,按照企业要求和岗位需要,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应的岗位技能,突出基于工作任务的改革思想。经过近五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在学生中进行了效果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综合能力普遍提高了,教学效果比过去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也使学生上岗后能符合企业“上手快、适应期短”的要求。对口就业率均达到93.8%。

参考文献:

[1]雷振友.高职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改革实践[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

[2]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

[3]杨延.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工学结合深层次改革的关键[J].职业技育,2007(10):5.

[4]孙慧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J].教育职业,2007(12):27.

[5]周良权.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吴劲松.电子产品工艺实训[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推荐访问:工作任务 课程改革 电子技术 导向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