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九年级模拟考试质量分析定稿10篇

时间:2022-10-25 09:55: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九年级模拟考试质量分析定稿

  九年级中考数学模拟考试质量分析

  九年级中考数学模拟考试质量分析 九年级中考数学模拟考试质量分析

  一、考试的基本情况 我校对这九年级中考数学考试高度重视,严格 按照中考程序要求和操作。一是在考场布置上,布置单人单坐,每考 室在人左右。二是监考老师安排坚持回避制度,即监考老师回避自己 所带的学科的班级。三是由主抓教学的校长在考试期间进行巡查

  一、考试的基本情况 我校对这九年级中考数学考试高度重视,严格 按照中考程序要求和操作。一是在考场布置上,布置单人单坐,每考 室在人左右。二是监考老师安排坚持回避制度,即监考老师回避自己 所带的学科的班级。三是由主抓教学的校长在考试期间进行巡查,严 肃考试纪律。总之,这期末考试在组织上力求公平、公正的评价学生 的成绩和老师的教学效果。

  二、考试成绩统计表 考试基本情况 179%三、试题评价:

  1、中考模拟试卷总体评价 试卷注重针对学生 “双基”,即基本知识掌握和基本知识应用等数学核心知识的考察。

  涉及的知识面广,坡度层合理,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最后两道题 的综合性难度稍大一些,有利于拔尖,是一份很好的中考数学模拟试 卷。

  2、数学试题的几个亮点 1)在那个动点几何证明题中,我们在 教学中一般训练的题是从条件出发进行分析,因此这道题是最能考察 学生变式思维能力的。

  2)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是为生活服务。

  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从而有效增强学生 学习的兴趣。试题第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3)代数,几何的综合 应用,在第 22 题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道题既考察了平移、中心 对称等数学原理,又考察了在坐标系中作图、读出点的坐标等知识。

  这样的题目,只有相关知识掌握和应用较好的学生才能完整地做好。

  3、学生失分题及分析 学生失分较严重的题主要是:第 22 题,正确 率%;第 23 题,正确率 5%;第 24 题,正确率 0%。

  第 22 题,但由 于分板块复习,没有让学生系统地复习教材,主要是中下等成绩的学 生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导致学生失分严重。

  第 23 题,大多数学 生都对动点的几何的证明有畏难心理。这反映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较

   差,教学中变式训练不够。第 24 题,在上课时这样类型的训练较少, 第二问做得较差,特别是中上等学生也做不出来。这说明了学生在学 习中,对二函数掌握得不好。

  四、改进与建议 根据学生试卷失分的 情况分析,反映出我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要加强,学生对基本的数学知识的掌握在要求上力度不够。

  二 是教师在教学中,在强化学生复习双基训练方面不够,虽然我们倡导 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但该讲的,一定要讲清讲 透。

  三是综合训练不够,像第 24 题,如果分开设题,大多数学生会 做,但综合到一个题中,学生就理不清,抓不住要点。

  对于后进生 占较大比重的班级来说,应着重加强学生的双基训练,在知识的深浅 度、重难点上也要好好把握,希望在模拟考试中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 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本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篇二:九年级模拟考试质量分析定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中考数学模拟考试质量分析

  一、考试的基本情况 我校对这次九年级中考数学考试高度重视,严格按照中考程序要求和操作。

  一是在考场布置上,布置单人单坐,每考室在 20 人左右。二是监考老师安排 坚持回避制度,即监考老师回避自己所带的学科的班级。三是由主抓教学的校 长在考试期间进行巡查,严肃考试纪律。总之,这次期末考试在组织上力求公 平、公正的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老师的教学效果。

  二、考试成绩统计表 考试基本情况

  人 数 总 分 平均分 及格人数 及 格 率 低分人数 低 分 率

  43 1395 32.4

  7%

  14

  32.6%

  三、试题评价:

  1、中考模拟试卷总体评价 试卷注重针对学生“双基”,即基本知识掌握和基本知识应用等数学核心知 识的考察。涉及的知识面广,坡度层次合理,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最后两 道题的综合性难度稍大一些,有利于拔尖,是一份很好的中考数学模拟试卷。

  2、数学试题的几个亮点 ( 1)在那个动点几何证明题中,我们在教学中一般训练的题是从条件出发 进行分析,因此这道题是最能考察学生变式思维能力的。

  (2)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是为生活服务。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 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试题第 20 题就是一个 很好的实例。

  ( 3)代数,几何的综合应用,在第 22 题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道题既 考察了平移、中心对称等数学原理,又考察了在坐标系中作图、读出点的坐标 等知识。这样的题目,只有相关知识掌握和应用较好的学生才能完整地做好。

  3、学生失分题及分析 学生失分较严重的题主要是:第 22 题,正确率 34%; 第 23 题,正确率 5%; 第 24 题,正确率 0%。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22 题,但由于分板块复习,没有让学生系统地复习教材,主要是中下 等成绩的学生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导致学生失分严重。

  第 23 题,大多数学生都对动点的几何的证明有畏难心理。这反映出学生 的思维灵活性较差,教学中变式训练不够。

  第 24 题,在上课时这样类型的训练较少,第二问做得较差,特别是中上 等学生也做不出来。这说明了学生在学习中,对二次函数掌握得不好。

  四、改进与建议 根据学生试卷失分的情况分析,反映出我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加强,学生对基本的数学知识的掌握在要求上 力度不够。

  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在强化学生复习双基训练方面不够,虽然我们倡导在 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但该讲的,一定要讲清讲透。

  三是综合训练不够,像第 24 题,如果分开设题,大多数学生会做,但综 合到一个题中,学生就理不清,抓不住要点。

  对于后进生占较大比重的班级来说,应着重加强学生的双基训练,在知识 的深浅度、重难点上也要好好把握,希望在模拟考试中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 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解决问题专项训练

  班级:

  姓名:

  1、二一班有 46 名同学,二二班有 46 名同学,两班一共有多少名学 生?

  种类

  风景

  收人集于物网络,如有动侵权物请联系管理建员删筑除

   枚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22

  14

  10 2、小兰喜欢收集

  邮票,下面是她收

  集邮票的种类和数量。

  (1) 风景邮票和人物邮票共有多少张? (2) 动物邮票和建筑邮票共有多少张? (3) 请你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3、一本《童话故事》38 元,一本《科学家的故事》47 元,各买两本书 共多少钱?

  4、 (1)小华买两辆玩具汽车和一艘玩具火箭,一共要用多少钱? (2)小玲有 50 元钱,可以买哪几样玩具? (3)请你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篇三:九年级模拟考试质量分析定稿

  《二次根式》说课稿(整理)

  《二次根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二次根式”是《课程标准》“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本章是在第 13 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本章内容与已学内容 “实数”“整式”“勾股定理”联系紧密,同时也是以后将要学习的“锐角三角 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等内容的重要基础。第一节研究了二次 根式的概念和性质。它是学习本章的关键,它也是学习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运算的 依据。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自主学习,要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 础,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了解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经历观察、比较、总结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 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对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究,提高数学探究能力和归纳表达能 力。

  4、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总结和应用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 索性与创造性,体验发现的乐趣,并提高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二次根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的 灵活运用 三、教法和学法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合作,一种交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 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 领提升的方式展开教学。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本节课注重加 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拓展学生探索的空间,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为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锐角三角函数”一章中,会遇到很多

   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遇到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等, 本课适当加强练习,让学生养成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学习数学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探究二次根式的概念 1.探究二次根式概念 由四个实际问题(三个几何问题,一个物理问题)入手,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研究二次根式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思考:用带有根号的式子填空,看看写出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1)要做一个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 7cm 和 4cm 的三角尺,斜边的长应为 cm (2)面积为 S 的正方形的边长为 (3)要修建一个面积为的圆形喷水池,它的半径为 m(∏取) (4)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 t(单位:s)与开始 落下时的高度 h(单位:m)满足关系 h=5t2.如果用含有 h 的式子表示 t,则 t= 学生发现所填结果都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式子 表示这些有共同特点的式子。学生表示为质让学生总结出 a2.例题评析 例 1:下 列式子二次根式? 练习:x 取何值时下列各式有意义 (1) (2) (3) (4) , ,2, , , 哪些为 ,此时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已学平方根的性 这一条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二次根式的概念。

  通过 4 小题的训练,让学生体会二次根式概念的初步应用。加深对二次根 式定义的理解,并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总结出解题 规律:求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即转化为①被开方数大于等于 0②分母不为 0 列不等

   式或不等式组解决问题。

  活动二:探究二次根式的性质 1 1.探究(a )与 0 的关系 学生分类讨论探究出:(a)是一个非负数,此时归纳出二次

  根式的第一个性质:双重非负性。培养学生的分类讨论和概括能力。

  例 2:变式:活动三:探究二次根式的性质 2 探究()2=a(a ) ,则 ,则 由课本具体的正数和零入手来研究二次根式的第二个性质,首先让学生通

  过探究活动感受这条结论,然后再从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出发,结合具体例子对这 条结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得出一般的结论,并发现开平方运算 与平方运算的关系,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例 3:

  (2) (3) 前两题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后面的两题由学生板演引导学生分析(2)(4) 实质是积的乘方和分式的乘方 拓展:反之 (a )如 为后面的化最简二次根式(简单的分母有理化)做好铺垫。

  例 4: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 活动四:探究二次根式的性质 3 3.探究 在活动三的基础上出示课本第 4 页的探究:

  ;

  ;

  =;

  并增加 ;

  ;

  引导学生比较活动三与活动四探究中两组题目的不同之处,活动三中的题 目是对非负数先进行开平方运算,再进行平方运算;而活动四中的题目正好相反, 是先进行平方运算,再进行开平方运算。再次由特殊到一般的让学生归纳出二次 根式的又一个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对比的能力和意识。

  此时引导学生谈一谈

   对( )2 和 的联系和区别 相同点:①都有平方和开平方运算 ②运算结果都是非负数 ③仅当 a 时,( )2= )2 先开方后平方,)2(a ),), 先平方后开方 不同点:①从形式和运算顺序看:( ②从 a 的取值范围看:

  (③从运算结果看:(为 a,可能为-a 例 5:化简 练习:(1)若(2) (3) (a 为任意数) (a 为任意数)可能 )2=a(a ,则的取值范围为 ,则 活动五:回顾所学过的式子的共同特点,发现它们都是用基本运算符号把

  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这样的式子为代数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 一个整体的认识。

  活动六: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从知识、方法、规律和注意点等方面谈) 教师相机引领提升。

  2.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第 1 页至第 5 页 (2)课本习题第 1、 2、 3、 4、7 (3)预习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五、板书设计

   二次根式 一、二次根式的概念 例 1:

  例 3:

  形如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二、二次根式的性质 例 2:

  例 4:

  .(3.(a)是一个非负数

  ) 学生板演„„ )2=a(a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 呼唤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活动中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之上逐步地得出这节课的 重点内容。这样让学生感觉坡度不大,掌握起来比较容易.本课教学始终贯穿“发 展、创新”两个主要思想,并以训练思维为主线,重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重视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 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自主、合作获取、发展新知,运用新 知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篇四:九年级模拟考试质量分析定稿

  九年级中考数学模拟考试质量分析

  精品文档

  一、考试的基本情况

  我校对这次九年级中考数学考试高度重视,严格按照中考程序要求和操作。

  一是在考场布置上,布置单人单坐,每考室在 20 人左右。二是监考老师安排

  坚持回避制度,即监考老师回避自己所带的学科的班级。三是由主抓教学的校

  长在考试期间进行巡查,严肃考试纪律。总之,这次期末考试在组织上力求公

  平、公正的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老师的教学效果。

  二、考试成绩统计表

  考试基本情况

  人 数 总 分 平均分 及格人数 及 格 率 低分人数 低 分 率

  43 1395 32.4

  7%

  14

  32.6%

  三、试题评价:

  1、中考模拟试卷总体评价 试卷注重针对学生“双基”,即基本知识掌握和基本知识应用等数学核心知 识的考察。涉及的知识面广,坡度层次合理,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最后两 道题的综合性难度稍大一些,有利于拔尖,是一份很好的中考数学模拟试卷。

  2、数学试题的几个亮点 ( 1)在那个动点几何证明题中,我们在教学中一般训练的题是从条件出发 进行分析,因此这道题是最能考察学生变式思维能力的。

  (2)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是为生活服务。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 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试题第 20 题就是一个 很好的实例。

  ( 3)代数,几何的综合应用,在第 22 题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道题既 考察了平移、中心对称等数学原理,又考察了在坐标系中作图、读出点的坐标 等知识。这样的题目,只有相关知识掌握和应用较好的学生才能完整地做好。

  3、学生失分题及分析 学生失分较严重的题主要是:第 22 题,正确率 34%; 第 23 题,正确率 5%; 第 24 题,正确率 0%。

  .

   精品文档

  第 22 题,但由于分板块复习,没有让学生系统地复习教材,主要是中下 等成绩的学生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导致学生失分严重。

  第 23 题,大多数学生都对动点的几何的证明有畏难心理。这反映出学生 的思维灵活性较差,教学中变式训练不够。

  第 24 题,在上课时这样类型的训练较少,第二问做得较差,特别是中上 等学生也做不出来。这说明了学生在学习中,对二次函数掌握得不好。

  四、改进与建议 根据学生试卷失分的情况分析,反映出我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加强,学生对基本的数学知识的掌握在要求上 力度不够。

  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在强化学生复习双基训练方面不够,虽然我们倡导在 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但该讲的,一定要讲清讲透。

  三是综合训练不够,像第 24 题,如果分开设题,大多数学生会做,但综 合到一个题中,学生就理不清,抓不住要点。

  对于后进生占较大比重的班级来说,应着重加强学生的双基训练,在知识 的深浅度、重难点上也要好好把握,希望在模拟考试中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 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

  

篇五:九年级模拟考试质量分析定稿

  九年级中考数学模拟考试质量分析

  一、考试的基本情况 我校对这次九年级中考数学考试高度重视,严格按照中考程序要求和操作。

  一是在考场布置上,布置单人单坐,每考室在 20 人左右。二是监考老师安排 坚持回避制度,即监考老师回避自己所带的学科的班级。三是由主抓教学的校 长在考试期间进行巡查,严肃考试纪律。总之,这次期末考试在组织上力求公 平、公正的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老师的教学效果。

  二、考试成绩统计表 考试基本情况

  人 数 总 分 平均分 及格人数 及 格 率 低分人数 低 分 率

  43 1395 32.4

  7%

  14

  32.6%

  三、试题评价:

  1、中考模拟试卷总体评价 试卷注重针对学生“双基”,即基本知识掌握和基本知识应用等数学核心知 识的考察。涉及的知识面广,坡度层次合理,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最后两 道题的综合性难度稍大一些,有利于拔尖,是一份很好的中考数学模拟试卷。

  2、数学试题的几个亮点 ( 1)在那个动点几何证明题中,我们在教学中一般训练的题是从条件出发 进行分析,因此这道题是最能考察学生变式思维能力的。

  (2)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是为生活服务。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 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试题第 20 题就是一个 很好的实例。

  ( 3)代数,几何的综合应用,在第 22 题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道题既 考察了平移、中心对称等数学原理,又考察了在坐标系中作图、读出点的坐标 等知识。这样的题目,只有相关知识掌握和应用较好的学生才能完整地做好。

  3、学生失分题及分析 学生失分较严重的题主要是:第 22 题,正确率 34%; 第 23 题,正确率 5%; 第 24 题,正确率 0%。

   第 22 题,但由于分板块复习,没有让学生系统地复习教材,主要是中下 等成绩的学生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导致学生失分严重。

  第 23 题,大多数学生都对动点的几何的证明有畏难心理。这反映出学生 的思维灵活性较差,教学中变式训练不够。

  第 24 题,在上课时这样类型的训练较少,第二问做得较差,特别是中上 等学生也做不出来。这说明了学生在学习中,对二次函数掌握得不好。

  四、改进与建议 根据学生试卷失分的情况分析,反映出我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加强,学生对基本的数学知识的掌握在要求上 力度不够。

  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在强化学生复习双基训练方面不够,虽然我们倡导在 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但该讲的,一定要讲清讲透。

  三是综合训练不够,像第 24 题,如果分开设题,大多数学生会做,但综 合到一个题中,学生就理不清,抓不住要点。

  对于后进生占较大比重的班级来说,应着重加强学生的双基训练,在知识 的深浅度、重难点上也要好好把握,希望在模拟考试中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 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七年级英语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的难易程度定位在面向大多数学生。该份试卷紧扣教材,突出重点,注重对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题型分析:

  1.单项选择 单项选择题共 15 道小题,知识覆盖面较广,重点、难点和疑点比较突出,注重能力考查。

  考查以动词为主,兼顾其它词类,并考查句法和语言点。考查的方式突出了语境。

  2.完形填空 文章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重点突出了对单复数和语 言点的考查。

   3.阅读理解 本大题包括五篇文章,安排较合理,难度适中,既有日常生活的题材,又有表格图片解说, 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五级有关读的目标描述,问 题符合“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等目标描述。阅读体现新课标所倡导 的任务型教学的理念。通过阅读短文,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阅读的难度不很大,完成任务的环节也比较简洁。

  4.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中仿写与课本内容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是对教材的深加工,做到了学以致用。

  创新写作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课程标准》有关写的目标描述,考查了学生综合 应用语言的能力。

  三、典型错误分析 第一大题单项填空中,错误率较高。主要问题是对单词没理解透,平时讲过的语法没记住, 不能灵活应用。交际运用失分较多,主要是课文掌握不到位。

  书面表达中考生的主要错误有:

  1)在完成句子时不尊重原句的中文意思,改变了句意;

  2)不会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表达的能力较差;

  3)思路不清晰。

  4)语言的基本功不扎实,病句较多;

  (5)书写习惯不好,卷面不整洁。

  书面表达部分中常见错误形式:

  1.时态错误。a.时态混淆 b.时态前后不一致 c. 主谓不一致 2. 句子结构错误。

  3.单词错误 如:make 写成 mate 等。

  四、问题及对策 (一)主要问题 1、学校两极分化明显。因此如何有效地抑制两极分化,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的转化提高, 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对大多数学校来说,任务依然艰巨。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学生对一些基本词汇、语法、句型的掌握不够熟练,也 就谈不上运用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合理、有效地训练, 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3、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强,试卷中有许多试题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 知识独立解决。但考查的结果却暴露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培 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而不是单纯地教师讲语法,学生背语 法。

  4、学生的书面表达中中国式的英语较多,拼写错误也较多,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 行有效的写的训练仍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对策及建议 英语老师要更好地把握《英语课程标准》对日常教学的指导。英语测试强化“突出语篇, 强调应用,注重交际”这一原则,基础知识的考查从注重语言形式转变为注重语言意义, 并要求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其特定的含义,在情景设计上更加灵活和实用。因此教师要提

   高教学质量,必须要在注重语法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增加综合性与语境化的因素。

  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语言的应用价值。

  1、抓好听力训练关。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把习惯变成能力。按《课程标准》所规定的 有关五级听的要求,加大听力训练量。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技巧, 还要扩 大听力资源,使学生能尽可能多的获取语言输入量,使其听力水平逐步提高。

  2、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积极创设情景,促进口语交流。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正确使用 语言。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编写有助于开展口语交流活动的材料,要设法 创设交流活动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力。

  3、强化阅读,正确引导,开阔视野。随着《课程标准》的实行,对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要 求越来越高。而中考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已由过去五个 W 的浅层考题过渡到找 出短文主旨、推断深层涵义、文中细节和猜词解义,特别要注重语篇和应用。为此,在初 中阶段必须适应这一要求,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提高考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而且 要帮助考生掌握阅读技巧。

  4、循序渐进,加强训练,提高写作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句---段---篇”的训练 程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平时的训练时,要分阶段进行,有内容,有侧重。要学生 学会谋篇布局的能力,找准切入点。要学会互评作文。同时教师应加强辅导,帮助学生掌 握一些写作技巧,注意书写习惯,增强写作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考试已经过去了,但它给我带来的思考却时刻伴随我,由于这学期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上力 不从心,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不能这样下去,我要克服困难,努力提高 学生的能力。。

  

篇六:九年级模拟考试质量分析定稿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范文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1 在“一次函数”一章时已经了解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 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本章专门设一节,通 过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再次展示函数与方程的联系。

  一方面可以深化我们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运用一 元二次方程解决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

  利用二次函数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

  本节通过画图,看图,分析图,列表对比,抽象概括进行教学, 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此文来自优秀),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 想方法。不足之处是:有少部分学生对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有点费 解。通过了解发现:这部分同学对一次函数和方程的关系也不熟悉, 也就是数学基础不扎实,还有就是数形结合能力差,也就是不能建立 数与形之间的联系。他们为什么不能很好的做到这些呢?我想,这正 是本节课的要点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关注这一点,解决之。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2 上完课后失败感比较强。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第三课时。此前,学 生已经探究过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通

   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从函数的角度动态地分析方程(组)、不 等式,提高认识问题的水平。

  本节课的引入我通过一个一次函数形式问题提问,学生看出即使 一次函数也是二元一次方程创设情境,引出一次函数与方程有一定的 关系,使学生主动投入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 活动中;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 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它们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在探究过程中,我把学生分为一个函数组一个方程组,使学生能身临 其境感受知识,并及时的进行团结合作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我的 教学中。在探究中,我把握自己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 及时对学生进行知识探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把握的不够好, 没有很好的起到引导者的作用,缺乏情感性的鼓励,没有使大多数学 生能完全积极融入到的知识的探讨与学习中。

  本节教学内容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一个二元 一次方程对应一个一次函数,一般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对应两个一 次函数,因而也对应两条直线。如果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唯一的解, 那么这个解就是方程组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的坐标。本节的图象解 法依据了这个道理。”因此本节需要迅速画出图象,利用图象解决问 题。而我的失误主要发生在画图象上。大部分学生不能迅速画出图象, 并找准交点,这就使他们理解本节知识有了困难。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规范解题的习惯,我引导学生将“上 网收费”问题延伸为拓展应用题,前后呼应,使学生有效地理解本节

   课的难点。但在此题的探讨过程中,我做的不够好,没有给学生充分 思考的时间及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又由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点了一下屏幕,结果解题答案出来了,有点操之过急,而且我当时也 没有采取扑救措施,这是我的失误,也是这节课的失败之处。

  一次失误也反映了一位老师驾驭课题的能力,今后,在我的课堂 教学中要注重培养这种能力,关注细节,完善课堂和各个环节,不留 遗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3 相对前面两课内容来说,这一课的内容较为容易理解,再加上有 前面两课的基础,学生应该好学习些。因此,这一课我在以下两个方 面要求学生做好,图形解方程组的画图规范,利用图形进一步理解前 一课的内容:“当 x 为何值时,y1<y2,y1=y2,y1>y2 的题目类 型”。

  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结合例题,总结出利用函数的图象解二元一 次方程组的解题步骤:变形、画图、标交点、得结论。利用足够充分 的时间让学生画图象解方程组,学生标交点的工作做得还不是很好, 为此,提出了怎样才确保是实实在在可以看出是由图象得到交点坐标, 得到方程组的解的,学生讨论的结果还是让我们满意的,不但由交点 画垂线,在数轴上标出交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而且把交点坐标在图上 写出来,做到双保险。

  利用函数的图象复习了上一课的学习难点,学生理解的人数更多 了,在利用函数的增减性认识和理解,确实效果会更好些,需要注意

   的是利用函数的增减性理解须从交点出发向左或者向右变化来理解。

  要动员学生议论或争论起来,这才是最有效的手段,个别辅导时,

  有同学在我的办公桌前进行争执,我看到了学生因相互的讨论而掌握, 学生自己能够真正动起来,这是最好的,我希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上要努力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4 本节主要内容是用函数的观念看一元二次方程,探讨二次函数与 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教材从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入手, 通过类比引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问题,并结合一个 具体的实例讨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与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 然后介绍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近似解的过程。这一节是反映函 数与方程这两个重要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内容。

  由于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再者,在八年级 时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因而,采用类比的方 法在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大胆地猜想、交流,分组合作, 同时设定一定的问题环境来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最后在老师的释疑、 归纳、拓展、总结的过程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在知识掌握上,学生 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都有所了解, 对于本节所要学习的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利用类比 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应该不是难题。本节 课的知识障碍,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一

   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遵循着“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

  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 的重要方式。”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我再次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 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能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 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篇七:九年级模拟考试质量分析定稿

  九年级中考数学模拟考试质量分析

  九年级中考数学模拟考试质量分析 一、考试的基本情况

  二、考试成绩统计表 考试基本情况 班级 人数 总分 平均分 及格人数 及格率 低分人数 低分率 93 班 43 1395 32.4 3 7% 14

   32.6% 94 班

  39 1794 46

  9 23% 7

  17.9% 三、试题评价:

  1、中考模拟试卷总体评价

  试卷注重针对学生“双基”,即基本知识掌握和基本知识应用等 数学核心知识的考察。涉及的知识面广,坡度层次合理,综合性较 强,难度适中,最后两道题的综合性难度稍大一些,有利于拔尖, 是一份很好的中考数学模拟试卷。

  2、数学试题的几个亮点 1)在那个动点几何证明题中,我们在教学中一般训练的题是从 条件出发进行分析,因此这道题是最能考察学生变式思维能力的。

  3)代数,几何的综合应用,在第 22 题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 道题既考察了平移、中心对称等数学原理,又考察了在坐标系中作 图、读出点的坐标等知识。这样的题目,只有相关知识掌握和应用 较好的'学生才能完整地做好。

  3、学生失分题及分析 学生失分较严重的题主要是:第 22 题,正确率 34%;第 23 题, 正确率 5%;第 24 题,正确率 0%。

   第 22 题,但由于分板块复习,没有让学生系统地复习教材,主 要是中下等成绩的学生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导致学生失分严重。

  第 23 题,大多数学生都对动点的几何的证明有畏难心理。这反 映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较差,教学中变式训练不够。

  第 24 题,在上课时这样类型的训练较少,第二问做得较差,特 别是中上等学生也做不出来。这说明了学生在学习中,对二次函数 掌握得不好。

  四、改进与建议

  根据学生试卷失分的情况分析,反映出我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加强,学生对基本的数学知识的掌握 在要求上力度不够。

  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在强化学生复习双基训练方面不够,虽然我 们倡导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但该讲的,一定 要讲清讲透。

  三是综合训练不够,像第 24 题,如果分开设题,大多数学生会 做,但综合到一个题中,学生就理不清,抓不住要点。

  对于后进生占较大比重的班级来说,应着重加强学生的双基训练, 在知识的深浅度、重难点上也要好好把握,希望在模拟考试中能发 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本文转自 斐,斐课件园。

  

篇八:九年级模拟考试质量分析定稿

  第二十四章

  圆

  课题:24.1.3 弧、弦、圆心角教学反思

  海陵中学初二数学组 黄鸿梅

  心理学实验证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 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接受知识的感官越多,知识 就掌握得越牢固,越全面。

  ”基于上面的认识,通过圆形图片演示,让学生观察得到圆的旋 转不变性,在此基础上介绍圆心角、弦心距的两个概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 纳分析知识的能力,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 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但是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是必然的。学生在生活经验、认知特点、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要求教师要适当创设开放 性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

  本节课几处开放性的设问都为学生 创造了机会,使其不同思维都能在课堂中闪光。例如在“剖析定理得出推论”这一环节中, 学生就展现出了不同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两个例题及其变式训练中,不论是自主探究还是小组合作探究题,学生大胆猜想、 积极思考,优秀的发散思维水平出乎我的意料。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在 成功中享受喜悦,增强信心,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学生不仅很快理解了圆的旋转不 变性, 掌握了同圆或等圆中弧、 弦、 圆心角相等关系, 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 使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走向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 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从教学效果看,这堂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 投入到学习中来,学习的过程充满快乐和成功的体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和勇于 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由于这堂课游戏多、活动大,热热闹闹中,胆大、性格开朗的学生特别活跃,也容易引 起老师的注意, 而对那些胆小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就注意不够。

  个别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慢一 些的学生 ,给予他们的帮助还不到位,这些学生课后作业完成不够好。

  考虑到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 在布置作业时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 情况,所以分层次布置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

  

篇九:九年级模拟考试质量分析定稿

  九年级期中考数学质量分析

  一·命题意图:本份试卷包含二次根式·一元二次 方程·相似图形等三章内容。基本涵盖所有知识点,易 中有难,重点突出,难点适中,考查优等学生的发散思 维能力,计算题适合差等学生求解。适合近几年中考的 要求。

  二·学生答题情况:后面大题的指导。用两周时 间的复习学生考出的成绩与同等班级相比略好一些优生 1 个及格 9 个平均分 71·7 分。同等班级 2 班优生 0 个及 格 7 个平均分 62。5 分。3 班优生 0 个及格 5 个平均分 64.7 分。说明我的复习方法相对应该是比较理想的。但 后三·今教学建议:

  本次期中考复习我对后等学生的培养主要是二 次根式计算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配方法)用讲练 结合小测罚抄的方法攻破计算题。中等学生侧重于填空 选择题得高分,优等学生则是也有一些不足今后计划这 样做:

  (1) 侧重差生。初次统计有 17 位同学有进 步有些学生从原先的个位数提高到 40-50 分左右。说明 他们还是很有潜力的。如果能把他们再提升 10-20 分段 那么平均分也就上去了。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其次 跟踪他们的作业 17 位学生的作业另交,每天详细批改 并及时单独补缺补漏。(重点:宝玲,炎平,小雪,一 凡,志成)

  其次是重视学法指导,帮助差生掌握正确的学

  第1页 共2页

   习方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如:各章节的阶段学习;要

  针对学生的实际来要求,刚开始见效不大,但随之不断 努力,就能形成一股力量,让后进生从“指导学习”逐步 向“独立 学习”转化。推动差生进步。

  (2) 多测试,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应试 技巧。

  (3) 提倡学生多讨论但是方式应该改正。

  半学期以来发现有些题目做过多遍或者已经做过作业但 考试时仍有学生放空白,原因学生在解题时不是先经过 思考后互相交流意见而是利用讨论的时间他人抄袭答案 特别是中差生自己懒于动脑,所以有些题目做过了再次 遇到时都没有印象。

  (4) 杜绝学生使用计算器。半学期以来发 现学生计算题经常会出错,经查是平时使用计算器的原 因,所以应按照中考的要求禁止使用计算进行计算,有 必要进行计算题的比赛。

  (5) 建立错错题集。主要整理平时解错的 题目,以便在考试之前好好复习。把不懂的题目确实弄 懂。

  第2页 共2页

  

篇十:九年级模拟考试质量分析定稿

  XJ版九年级上

  第1章 反比例函数

  1.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第2课时 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跨学

  科问题

   习题链接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C 2B

  3C 4A

  5D 6A 7C 8C

  答案显示

   习题链接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9 见习题 10 见习题 11 见习题

  答案显示

   夯实基础

  1.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一个物体受到的压强 p 与所受 压力 F 及受力面积 S 之间的计算公式为 p=FS.当一个 物体所受压力为定值时,该物体所受压强 p 与受力面 积 S 之间的关系用图象表示大致为( C )

   夯实基础

  2.【中考·孝感】公元前 3 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

  了杠杆平衡,后来人们把它归纳为“杠杆原理”,即阻力×

  阻力臂=动力×动力臂.小伟欲用撬棍撬动一块石头,已知

  阻力和阻力臂分别是 1 200 N 和 0.5 m,则动力 F(单位:

  N)关于动力臂 l(单位:m)的函数表达式正确的是( B )

  A.F=1

  200 l

  B.F=60l 0

  C.F=50l 0

  D.F=0l.5

   夯实基础

  3.根据物理学家波义耳1662年的研究结果,在温 度不变的情况下,气球内气体的压强p(Pa)与它 的体积V(m3)的乘积是一个常数k,即pV=k(k为 常数,k>0),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p与V之间函 数关系的是( C )

   夯实基础

  4.在一个可以改变体积的密闭容器内有一定质量的某 种气体,当改变容器的体积时,气体的密度也随之 改变,密度 ρ(单位:kg/m3)与体积 V(单位:m3)满 足函数关系式 ρ=Vk(k 为常数,k≠0),其图象如图 所示,则 k 的值为( A ) A.9 B.-9 C.4 D.-4

   夯实基础

  5.【中考·宜昌】如图,一块砖的 A,B,C 三个面的

  面积比为 4:2:1.如果 A,B,C 面分别向下放在

  地上,地面所受压强为 p1,p2,p3,压强的计算公 式为 p=FS,其中 p 是压强,F 是压力,S 是受力 面积,则 p1,p2,p3 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D )

  A.p1>p2>p3

  B.p1>p3>p2

  C.p2>p1>p3

  D.p3>p2>p1

   夯实基础

  6.【中考·温州】验光师测得一组关于近视眼镜的度 数 y(度)与镜片焦距 x(米)的对应数据如下表,根 据表中数据,可得 y 关于 x 的函数表达式为( A )

  A.y=10x0 B.y=1x00 C.y=40x0 D.y=4x00

   夯实基础

  7.【中考·台州】已知电流 I(安培)、电压 U(伏特)、 电阻 R(欧姆)之间的关系为 I=UR,当电压为定 值时,I 关于 R 的函数图象是( C )

   夯实基础

  *8.某气球内充满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气

  球内气体的气压 p(kPa)是气体体积 V(m3)的反比例函

  数,其图象如图所示.当气球内的气压大于 120 kPa

  时,气球将爆炸.为了安全起见,气球的体积应( )

  A.不小于54 m3 C.不小于45 m3

  B.大于54 m3 D.小于45 m3

   夯实基础

  【点拨】本题易忽略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而导 致选错. 【答案】C

   整合方法

  9.【中考·鄂尔多斯】教室里的饮水机接通电源就进入自 动程序,开机加热时每分钟上升10 ℃,加热到100 ℃ 停止加热,水温开始下降,此时水温y(℃)与开机后用 时x(min)成反比例关系,直至水温降至30 ℃,饮水机 关机,饮水机关机后即刻自动开机,重复上述自动程 序.若在水温为30 ℃时接通电源, 水温y(℃)与时间x(min)的关系如 图所示:

   整合方法

  (1)分别写出水温上升和下降阶段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解:观察图象,可知当 x=7 时,y=100. 当 0≤x≤7 时,设 y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为 y=kx+b, 则b7=k+30b,=100,解得kb==1300,, 即当 0≤x≤7 时,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y=10x+30. 当 x>7 时,设 y=ax,则 100=a7,解得 a=700, 即当 x>7 时,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y=70x0.

   整合方法

  当 y=30 时,x=730,∴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10x+30(0≤x≤7),

  y=70x07<x≤730 ,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每

  730分钟重复出现一次.

   整合方法

  (2)怡萱同学想喝高于50 ℃的水,请问她最多需要等待多 长时间?

  解:将 y=50 代入 y=10x+30,得 x=2, 将 y=50 代入 y=70x0,得 x=14. ∵730-14+2=334,∴怡萱同学想喝高于 50 ℃的水, 她最多需要等待334 min.

   整合方法

  10.如图①,小华设计了一个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试验:

  在一根匀质的木杆中点O左侧固定位置B处悬挂重物 A,在中点O右侧用一个弹簧秤向下拉直到木杆平衡, 改变弹簧秤与点O的距离x(cm),观察弹簧秤的示数 y(N)的变化情况.试验数据记录如下:

   整合方法

  (1)把上表中x,y的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如 图②所示的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用平滑的 曲 线 连 接 这 些 点 并 观 察 所 得 的 图 象 , 猜 测 y(N) 与 x(cm) 之 间 的 函 数 关 系 , 并 求 出 函 数 关 系 式 (不用写出x的取值范围);

   整合方法

  解:画图略.由图象猜测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为反比例 函数关系,∴设 y=kx(k≠0).把 x=4,y=12 代入,得 k =48,∴y=4x8.将其余各点的坐标代入验证,均适合,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y=4x8.

   整合方法

  (2)当弹簧秤的示数为5 N时,弹簧秤与点O的距离 是多少?随着弹簧秤与点O的距离不断减小, 弹簧秤的示数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解:把 y=5 代入 y=4x8,得 x=9.6. ∴当弹簧秤的示数为 5 N 时,弹簧秤与点 O 的距 离是 9.6 cm.随着弹簧秤与点 O 的距离不断减小, 弹簧秤的示数将不断增大.

   整合方法

  11.【中考·乐山】某蔬菜生产基地的气温较低时,用 装有恒温系统的大棚栽培一种新品种蔬菜.如图 是试验阶段的某天恒温系统从开启到关闭后,大 棚内的温度y(℃)与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其 中线段AB,BC表示恒温系统开启阶段,双曲线的 一部分CD表示恒温系统关闭阶段.

  请根据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求这天的温度y与时间x(0≤x≤24)的函数表达式;

   整合方法

  解:设线段 AB 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 y=k1x+b(k1≠0). ∵线段 AB 过点(0,10),(2,14),∴b2=k1+10b,=14, 解得kb1==120,. ∴AB 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 y=2x+10(0≤x<5). ∵点 B 在线段 AB 上,当 x=5 时,y=20,∴点 B 的坐标 为(5,20).∴BC 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 y=20(5≤x<10), 设双曲线 CD 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 y=kx2(k2≠0).

   整合方法

  ∵C(10,20),∴k2=200. ∴双曲线 CD 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 y=20x0(10≤x≤24). ∴y 关于 x 的函数表达式为

  2x+10(0≤x<5), y=20(5≤x<10),

  20x0(10≤x≤24).

   整合方法

  (2)求恒温系统设定的恒定温度;

  解:由(1)知恒温系统设定的恒定温度为20 ℃.

   整合方法

  (3)若大棚内的温度低于10 ℃时,蔬菜会受到伤 害.问这天内,恒温系统最多可以关闭多少 小时,才能使蔬菜避免受到伤害?

  解:把 y=10 代入 y=20x0中,解得 x=20. ∴20-10=10(h). 答:恒温系统最多可以关闭 10 h,才能使蔬菜避免 受到伤害.

   同学们下课啦

  授课老师:xxx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 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一、启发类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

  1. 说得太好了,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2. 你的设计(方案、观点)富有想象力,极具创造性。

  3. 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请说具体点,好吗? 4. 某某同学的解题方法非常新颖,连老师都没想到,真厉害! 5.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表扬类

  1. 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2. 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你是我们班的小爱因斯坦。

  3.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4. 哎呀,你的见识可真广,懂得这么多的知识,好像百度一样,同学们以后有问题要就找你帮忙。

  5. 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加油哇! 四、提醒类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2、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4、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6、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7、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8、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9、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10、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11、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12、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13、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4、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15、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6、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17、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18、××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19、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20、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21、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22、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23、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24、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25、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9、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 注意哦。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4、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5、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温馨提示:

  此PPT

  可修改编辑

  

推荐访问:定稿 九年级 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