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城市绿地建设现状评析与优化路径探讨

时间:2022-10-29 18:2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在以城市修補、生态修复,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治理方式转型的背景下,城市绿地建设成为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文献整理与实证调查,本文首先梳理了城市绿地建设现状,归纳出创新不足、规划滞后、效益难以量化评判等绿地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城市绿地建设的提升策略,提出营造模式、生态技术、植物配置等方面的优化措施,为积极探索和实践“城市双修”理念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绿地建设;绿地评价;优化方法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and discussion on the optimization path

WANG Peiyun,WANG Yue,CHEN Yunjiao,YANG Ming,CHANG Xit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xi ‘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 ‘an 710054,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alizing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transformation through urban repair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Urban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this paper first sorted out the status quo of urban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and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of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such as insufficient innovation,lagging planning,and difficulty in quantified evaluation of benefits.On this basis,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omotion strategy of urban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measures of construction mode,ecological technology,plant allocation and other aspects,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actively exploring and practicing the concept of "urban double repair".

Key words:green space construction;Green space evaluation;optimization method

0 引言

近几十年来,城镇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愈加便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引发许多城市问题,带来了持续性的消极影响,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都面临的严峻挑战。城市发展引发的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光化学污染等加剧了城市生存环境的恶化,日趋频繁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使社会安全隐患逐步显现,这些问题的影响随着城市扩张及人口膨胀而更加突出。目前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仍在不断探索,而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舒缓城市生态压力,优化城市环境,创造游憩空间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现阶段绿地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城市绿地在生态中发挥充分作用。城市绿地建设应被给予充分重视,探索在满足城市自然地理条件与政策的约束下更加适合城市发展的生态化城市规划建设方法。

1 现状绿地建设情况

除了美化环境和为人们创造游憩空间的作用外,城市绿地还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但在当前的城市绿地建设与规划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1绿地建设缺少创新性

城市绿地建设中缺乏创新与地域特色。城市与城市之间存在着气候、植被、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差异。而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则一味复制其他城市绿地建设模式,降低了城市记忆度,使得城市的绿地建设丧失了其地域特色。当地气候的绿化植物和景观可能导致一定的经济损失,并给后期管理及其景观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城市绿地的建设应该体现地域特色性并遵循景观适宜性,建设结构良好,形式多样,功能全面的城市绿地。

1.2绿地系统规划的滞后性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完成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及现状而得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总规下的专项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侧重于城市内部空间,对规划中的内容及指标进行单独分解和重点分析。总体来说缺少客观性与科学性。绿地的规划同样需要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分析从而使得绿地布局科学化和绿地效益最大化,充分解决城市绿地现状问题。

目前绿地规划注重“点、线、面”的结合,易导致具体空间布局脱离现实,体现出规划的滞后性。当前绿地的布局是依据绿地服务半径而分布的,只关注了人们对绿地的游憩需求,却未曾考量绿地的生态作用。而出行距离也在随着交通工具发展的和使用者观念的改变,导致了服务半径难以与时俱进的满足使用者需求。

1.3绿地效益难以理性化衡量

在綠地建设中,绿地效益的计算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尤其是绿地的综合效益定量计算以及价值研究、四维绿量的计算等,在计算中难以达到理性化、数据化,这直接导致了决策者对绿地作用与影响缺少定量判断。在绿地效益的衡量中,需要更具体、前沿的科学方法与理论指导。

2 研究方法——绿地评价技术应用

基于城市历年遥感影像和行政边界矢量图,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状况,将区域内景观类型划分为等级,在此基础上生成景观类型分布图,获取城市绿地分布变化图,分析区域内不同类型用地建设构成情况及变化趋势,通过对景观个体单元、景观整体多样性、景观组分空间构型[1]等方面进行景观格局分析并建立指标体系,最后利用fragstats4和EXCEL计算得出景观格局指数。

为更直观的得出景观结构对城市生态风险之间的联系,我们可引用生态风险强度指数反应地区景观绿化的改变对生态风险所产生的影响,根据结论给出对城市绿地建设的补充建议,最终降低生态风险。

2.1 3S技术在城市绿地格局中的应用

(1)技术优势

在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对于利用绿地缓解各类城市生态问题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论和数值模拟阶段,并未得到规划层面的充分关注。总体而言,传统的绿地分析不能满足当前需求,缺少对绿地“质”的关注。

随着RS影像技术不断革新以及高分辨率影像的发展,使得城市绿地的生态影响量化研究成为可能。传统的生态测量方法有诸多弊端,比如工作量大、人力物力成本较高且资料收集周期过大、更新较慢;传统绿地分析主要侧重统计分析,空间方面考量不足;分析成果不够直观,可视性差等。RS影像技术的引入能够提高人们获取城市绿地信息的效率与准确性,并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GIS的引入使得对绿地数据信息的管理、分类与处理能力大大提高,并且能够根据不同需要,输出各类图像分析,提高了分析的可视化程度。

(2)应用方法

GPS先定位到研究区域,再利用RS技术获得研究范围内遥感影像图,对遥感影像图的校正处理后,提取出研究绿地及相关要素,综合遥感影像图、统计年鉴、田野调查数据等资料,结合GIS技术建立对应的绿地空间信息数据库,将矢量数据转化为栅格数据,运用景观格局计算如生态风险,绿地斑块破碎度指数,分离度指数等,最终结合相关生态知识,即可实现对研究区域的绿地格局理性研究。

(3)具体应用

a.绿地斑块热环境研究

通过对遥感所得数据的温度及湿度等基础数据的分析,结合城市绿地现状和田野调查,可以得到植被覆盖现状,进而分析得到绿地斑块的空间分布。结合一定数理研究方法得出绿地斑块分布与热环境效应及温度湿度见分布规律。为绿地斑块的定量研究及其他绿地生态研究提供具备数理可靠性的参考依据。

b.生态风险研究进展

首先获得城市多个时间段的遥感影像及其行政边界矢量图,用ENVI、GIS等相关软件将数据处理定标,进行几何裁剪后,将研究区域景观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类别。通过监督分类进行人工解译,得到各年的景观类型分布图。再利用ArcGIS计算出研究区域各景观类型的转移矩阵。最终,通过景观指数,将研究区域内的动态变化、组成特征、空间配置等进行数理分析,进而为研究区域的绿地建设提供相关建议。

3 改善措施

3.1 绿地营造

在城市绿地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运用增加绿地斑块建设方法,使其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要。

(1)草坪式覆绿

从建设最基础的游憩草坪,可开放供人入内休息、散步、游戏等户外活动之用;还可通过建设交通安全草坪,主要设置在城市主干道两侧,可缓冲交通出行的突发状况;另外还可以通过建设保土护坡的草坪,用以防止水土被冲刷、尘土飞扬。

(2)苗圃式覆绿

通过成片种植苗木,不单单是生产苗木的基地,更偏于营造苗圃的景观效果,同时局部空间形成开敞氛围,聚集成林后为城市提供了更多新鲜空气,缓解了城市温室效应。

(3)景观式覆绿

运用植物造景手法,注重植物的合理搭配,将草坪与多种植物组团相结合,形成舒适、宜人的景观效果。

(4)立体绿化建设

通过建设建筑屋顶、桥体、地下空间、水面、公共车辆顶部等不同位置的立体绿化,能够有效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雾霾状况,同时立体绿化还可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低噪音污染,帮助恢复城市生物栖息地等方面。

3.2 生态技术引用

由于部分城市气候多暴雨,同时水资源严重匮乏,且地形平坦、土壤复杂,这些复杂的自然特征要求应该采取适用于因地制宜的规划、技术手段应对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灾害。例如部分城市建设应该结合海绵设计等相关理念,将分散绿地打造为多个生态斑块,缓解城市环境生态压力,形成城市内部生态的良性循环。

3.3 植物选择

通过城市绿地类型的本地植物合理化配置,采取多次培育实验,总结出适宜各城市植物种植的种类,如适宜北方城市的典型植物:国槐、广玉兰、水杉、二月兰、丁香、南天竹、玉米、小麦、荷花、灯芯草、千屈菜等。通过选择本地树种减少人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降低维护成本,最终形成多结构、多功能统一稳定的生态系统。

4 结语

在城市自身地理特征和建设引导策略的背景下,对城市绿地建设进行实证探讨,更新并补充绿地建设的可行性方法,展示绿地建设新方向。为进一步研究城市绿地建设提供实例佐证,也为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安全的研究提供实证样本及数据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卫锋,王仰麟,彭建,等.深圳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8)):1403-1401.LI W F,WANG Y L,PENG J,et al.Landscape spatial changes in Shenzhen and their driving factors[J].Chin.J.Appl.Ecol.,2004,15(8):1403-1410.(in Chinese)

[2]陈利,朱喜钢,孙 洁,等.韧性城市的基本理念、作用机制及规划愿景[J].现代城市研究,2017,(9):18-24.

[3]吴浩田,翟国方.韧性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以合肥市市政设施韧性提升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6(1):19-25.

[4]邴启亮,李 鑫,罗 彦.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探讨[J].规划师,2017,33(8):12-17.

[5]周 曦“刚性”、“弹性”绿地——城市绿地规划新探索[J].建筑与文化,2008,(08)58-61

推荐访问:评析 绿地 路径 探讨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