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当代视野下的中国史学史教学改革

时间:2022-10-30 11:2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史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培养什么样的史学人才”和“如何培养史学人才”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问题。作为历史系基础课程的中国史学史,就要为培养具有时代责任感和人文精神、且具备问题意识和独立个性的学生而进行改革,以适应当代教育理念,并使学生顺应当代史学发展趋势,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史学人才和社会人。

关键词:中国史学史;教学改革;时代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7-0003-02

自20世纪初朱希祖在北京大学开设史学史的课程以后,历经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史学史已经成为高校历史系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百年间,中国史学史的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面临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形势要求,必须在当代视野下进行教学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已经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人。因此,中国史学史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史学人才,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现实关怀。

一、史学的时代感与课程的当代视野

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讲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大意是强调史学家应该从现实出发,用具有时代精神的思维去理解过去的文献。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史学史教学主要注重古代部分,而对近现代的内容基本忽略或者让学生自学。但从史学的时代感和人文精神属性来讲,恰恰是当代史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最为接近,也最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

中国传统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瞿林东先生认为:“中国史学中的人本思想传统、‘思齐’与‘内省’的人生修养的传统、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传统、史学审美传统等,都反映出极其鲜明的人文精神。其特点是历史感与时代感的结合,是在现实的关注时,从不脱离对过去的思考和对将来的憧憬。它反映在人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上,它更反映在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上。”[1]史学的这种人文精神是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的,这在近现代史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史学家陈垣坚决不与日伪合作,并写成《通鉴胡注表微》,通篇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激励着国人保家卫国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郭沫若指出,即是“风雨如晦”之际,也正是“鸡鸣不已”之时,要将“良史之忧”转化成自强不息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近代大批优秀史学家的忧患精神,激发出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强的爱国主义思潮,并成为推动近代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在中国史学史的课堂教学中,加大这部分内容的比重,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史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关系的认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史学史的课程还应该注重对当代史学和社会的关注。人们常说,读史可以使人增加智慧。传统的观点认为,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可以在读史中,“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经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2]即是说,读史可以提高人们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从而增长人生智慧。但是在世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学生面对着社会多元化的趋势,也急切地想表达自己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看法。教师可借此机会进行顺势引导,使学生在历史中感受现实,从社会中理解过去。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过“史学危机”的思潮,可以从其后中国史学发展的过程和转型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使学生认识近代史学的社会运行机制相比于古代所发生的巨大转变,从而更好地理解史学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特别是对近现代中国史学落后于西方的现实,以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我们要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的豪迈宣言来激励学生。在当代史学中唯物史观正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可以通过近代史学家的民族责任感来启发学生,为建立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历史学播撒理想的种子。这是中国史学史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研究性学习与个性化培养

从培养目标的角度讲,大学教育的任务具有双重性,“既要教书,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育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3]中国史学史的教学任务同样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要教授基本的史学史知识,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锻炼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当代史学冲击最大的无疑是后现代主义,这种在西方兴起的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主要表现为反理性主张、反传统思维和对现代性的否定等。在中国史学史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引介后现代主义史学的论著来启发学生进行研究。比如在讲述唐代史学时,可以介绍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迈克尔·罗杰斯《苻坚载记:正史的一个案例》的观点。罗杰斯运用后现代的视角和方法,对《晋书·苻坚载记》的史料、论史方法和史家的动机,以及苻坚等人物原型和淝水之战的塑造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解构,从而怀疑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只不过是《晋书》编纂者的杜撰。后现代主义史学对中国正史的颠覆性解构,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指导学生阅读《晋书》中的相关篇章。同时提倡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再带着问题去阅读其他参考文献,比如《史通》、《贞观政要》、《隋书》中的相关篇章,再涉猎雷家骥《中古史学观念史》、谢保成《隋唐五代史学》、王晴佳《后现代与历史学》等论述。根据学生读书的情况,教师可以适时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不仅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官修正史的基本问题,而且了解后现代主义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做到贯通古今、兼通中西。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且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这也就自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的发展。

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一,中国史学史的教学在当代视野之下也要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注重学思结合,综合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的兴趣。比如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学时,可以结合胡适、钱穆、陈寅恪、顾颉刚等史学大家的治学历程对学生进行启发,只有坚持独立思考和“但开风气”才能造就出近代的学术大师。特别是陈寅恪,他不仅知识渊博、识见坚毅,而且强烈主张学术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且彻底坚持了这种理念。这也是他能够写出《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等高水平的论著,并且在近代史学界位居显要地位的重要原因。学生在近现代史学大师治学理念的熏陶渐染之下,自然会对中国史学史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也更能激发他们发扬个性、注重自身素质提高的动力。

三、参与式教学与学习兴趣的激发

当代视野下的中国史学史教学改革更加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顺应当代史学的发展趋势,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史学人才和社会人。因此,在中国史学史的课堂上可以大胆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师生共同的学习观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和教学设计中来。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过于强调教学的知识传递功能的误区。最新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认为,在语用学的全新视域中知识是开放和不断更新的,而非绝对正确和不容置疑的,在这种知识观基础上形成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是教育主体间以语言为媒介的、以对话和理解为特征的交往活动。[4]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角色,探索师生互动成长的新空间。在中国史学史的教学改革中,可以尝试采用进行部分内容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化解知识化教学所造成的困境,同时也能够深化对教学本质的认识。比如在讲述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史学思想之前,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围绕“王国维的治学分期及学术转向”、“王国维的学术成就”、“二重证据法”、“王国维之死”等四个问题提前进行准备。由授课教师指导如何查找相关的参考资料,然后让各小组学生围绕本小组选定的题目进行全方位的准备。在课堂讲授时,可以安排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在规定时间内演示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发挥团队的协作优势,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在小组演示完毕后,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并进行适当的点评。通过这样的参与式教学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当代视野关照下中国史学史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与史学史有关的基础知识,更多的是要带给学生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一种文化底蕴的积淀,一种独立人格的养成。中国史学史也不是工具性质的课程,而是具有当代人文关怀的价值理性课程,也是人文素质的综合提高课程。当代视野下的中国史学史教学着眼于点燃学生心智的火焰,培养有思想灵魂的心智型史学人才。时代在飞速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容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史学史的教学改革也会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当代素质教育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瞿林东.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5:109.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717.

[3]任宗哲,任保平.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推进创新人

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16).

[4]杨桂华,刘娜.语用视域中的知识观与教学观[J].徐州

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中国 视野 当代 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