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居住区植物景境空间艺术营造浅析

时间:2022-10-31 15:4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居住区植物景境空间是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方式、生活私密性以及安全感的场所之一。本文从平面、空间以及时间3个维度对居住区植物景境空间进行分析,针对空间类型提出植物景境空间营造方法,突出居住区主题特色,营造“步移景异”的艺术空间。

关键词:居住区;植物景境;空间;营造

居住区植物景境空间能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方式、生活私密性和安全感。它不仅在生态环境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居住区空间布局中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起空间变化,结合居民的视线、视点、视境的调整,突出居住区主题特色以及地域文化,营造“步移景异”的艺术空间,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 植物景境的平面系统性营造

1.1 植物景境点状空间的系统性营造

居住区建筑单体植物景境设计是点状空间的营造。植物布置是融汇建筑与环境最为灵活、生动的手段,利用植物可以把建筑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统一在一个整体的景观意向中(图1)。建筑周边的植物景观要与建筑本身及其环境相协调,选择恰当的基调树种,获得居住区整体空间环境的和谐。在此前提下,配置其它主调树种,形成具有个性的绿地空间。同时,植物的色、香、姿、季相变化等,给建筑单体植物景境空间带来生机和活力,成为居住区景境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区建筑单体的南侧和北侧光照不同,从耐阴和喜阳2方面考虑,进行植物选种。建筑南侧,光照充足,适于种植喜阳园林植物,如绣线菊、碧桃、杜鹃、山楂、海棠、沙梨、丁香等;建筑北侧,光照欠缺,适于种植喜阴或耐阴的园林植物,如蕨类、珍珠梅、玉簪、扶芳藤、小叶黄杨、石楠、麦冬等。在大乔木的选种上,为了与大环境协调,常常选择与大环境相同的基调树种,但是考虑到植物配置的主次问题,需在树种的高度、密度和种植形式上进行区分。在建筑入口处,点缀独特的植物配景突出建筑入口效果,利用在造型、色彩、高度上与周围植物有显著差别的植物,尤其是选择色彩鲜亮的乔木、灌木或者叶片有彩色斑纹的花灌木,强调入口对人流的引导性。如红枫、紫叶李、红叶石楠、紫叶小檗等色叶植物与绿叶植物相组合。

重视建筑的基础种植,包括地面墙面、窗台阳台乃至屋顶花园,克服建筑与地面接壤处的生硬感觉,使建筑空间活泼多姿,生机盎然。地面墙基绿化的目的是掩饰墙基的棱角,使建筑与地面之间自然柔和的过渡,并使建筑获得一种稳定。的基础感。(图2、3)

竹子、麦冬对建筑进行基础性种植(图2、3)

墙基多采用自然种植,可以选择金银木、红瑞木、南天竹、龙柏等易养护管理的植物,从内到外由高到矮多层复式种植,获得自然葱郁的效果。尽量避免选择相同的植物材料和方法环绕建筑一周,以免单调呆板。根据种植点的主次位置应该有所变化,如紧邻墙基种植珊瑚树,依次种植杜鹃、棣棠、鸢尾等,形成地面到墙基的自然过渡;也可以选择藤本类植物,如迎春、铺地龙柏等匍匐状植物来绿化墙基,使得绿化更为自然,也容易管理。如果加以宿根花卉,如石竹花、桔梗、鸢尾、萱草等作为基础栽植,可以更加增加小区的季节性特点。也可以适当点缀灌木球或者花灌木,如海桐球、大叶黄杨球、红花檵木球等,使环境更为活泼,景观跳跃性更强。

1.2植物景境面状空间的系统性营造

1.2.1园林植物的平面配置形式。园林植物常用种植形式包括规则式配置和自然式配置。平坦笔直的居住区主干道植物种植形式常选择规则式,其目的为了设置对景,构成一点透视景观效果。选择单一树种等距离栽植,树下配置耐阴的花灌木及草坪,增强轴线秩序感。对于婉转曲折的小区路,采用自然式配置。利用植物不同的姿态、色彩,将常绿、落叶的乔木、灌木、花卉及草坪地被配置成高低错落、层次参差的植物组群,辅以岩石小品等组景效果更佳。沿路的植物景境空间应该有挡有敞,有疏有密,有高有低,如在道路的转折处,布置大乔木组群,树枝的框景可将远景拉入道路景境中,形成丰富的空间变化。对于宜人的游步路,植物的观赏距离比主干道拉近了许多,植物观赏性要比主干道要强,选择观花小乔木或者大灌木获得更为宜人的体量关系,产生亲切的趣味意境。如海棠路、桂花径、碧桃径等。

1.2.2主次分明、疏朗有序的原则。遵循居住区植物配置主次分明、疏朗有序的原则,突出某一树种进行栽植,其他树种进行陪衬。在居住区景观营造中,植物材料的种类不宜太多,避免单调,力求以植物材料形成特色,使统一中有变化。各组团、各绿地、各交通流线在统一的基调上,各用不同特色树种,形成主题。行道树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并兼顾特色,考虑冠大荫浓、主干优美、树体洁净、高低适度、能起画框作用的树种,如香樟、广玉兰、泡桐、枫杨、无患子、乌桕、银杏、女贞、刺槐、榔榆、柳树、鹅掌楸等。选择符合地方特色的树种,可展现地域文化,又能形成独特的道路景观,如丁香路、樱花大道等。

2 空间上的植物景境层次性营造

2.1开放性大空间的营造

在居住区空间的景观设计中,入口、中心广场、开阔水面、道路空间等,位于小区轴线上,人位于其中视线高于四周景物的高度,视野辽阔,适宜营造开放性大空间。植物组群选择上倾向于选择低矮灌木、地被植物、草本花卉、草坪,形成开敞外向,开放,让人感觉舒畅、自然的景观空间。在较大面积的草坪上,不阻碍人们视线的前提下,也可适当点缀几棵高大乔木,形成开放性大空间(如图4、5)图。植物选种时,选择枝下高较高的开展树冠大乔木、低矮灌木、地被保证视线的通透和空间的贯通。如国槐、金叶女贞、石竹花;银杏、石楠球、紫花酢浆草;合欢、大叶黄杨、鸢尾;枫杨、迎春、白花三叶草等。

开放性大空间的营造(图4、5)

2.2 过渡性灰空间的营造

过渡性灰空间是当一面或多面敞开,而剩余面受到高于视平线以上的植物围挡,限制了视线的穿透,是开放性大空间和封闭性黑空间的过渡性空间。根据功能和设计的需要,开敞区域有大有小,可以借助地形、山石、小品等园林要素与植物配置共同形成。一般围挡的面越多,灰空间的开敞性越弱。围挡面能够抑制人们视线的通过,从而引导空间的方向,达到“障景”的效果(如图6)。灰空间在居住区空间环境中存在于半开放的小游园,组团绿地,宅旁绿地,大门入口等处。如从小区入口进入中心广场,设计者常常选择“欲扬先抑”的设计手法,在开敞的入口处某一朝向用植物小品来阻挡人们的视线,使人们的视线难以穷尽,待人们绕过障景物,进入另外一个区域会感到豁然开朗。植物组群选种上倾向于阔叶落叶开展大乔木、常绿大乔木、亚乔木、地被,保证部分视线畅通,部分视线被遮挡。如黄连木+油松+碧桃+玉簪;国槐+丁香+四季茶+宿根福禄考;银杏+木槿+芍药+鸢尾。

2.3封闭性黑空间的营造

封闭性黑空间是人处于区域范围内,空间四周被高于视平线的植物所围挡,甚至其顶部也被覆盖,这时人的视距缩短,视线受到制约,形成无方向性的封闭空间。随着围挡植物高度增加、间距缩小以及顶部郁闭度的加强,空间越显得隐密,独立,如游步路两边、小游园、小庭院空间(如图7、8)。由于人的视线受到制约,景观空间中近景的感染力加强,景物历历在目可以产生亲切感和宁静感。植物组群可选择大乔木+亚乔木+大灌木+草花地被,如楸树+大叶女贞+丁香+牡丹+沿阶草;国槐+日本晚樱+金银木+贴梗海棠+月季;朴树+石楠+贴梗海棠+大花萱草。形成与主要交通路线、人流路线等隔离,闹中取静,形成一个宁静和谐的休闲游憩场所。

围挡植物高于视平线的封闭性空间(图7、8)

3 时间上植物景境相关性的营造

一切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就是空间和时间,而时间通常被称为四维度空间,因此,在植物景境空间营造中,不可能离开时间这个概念。园林植物是鲜活的生机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着衰盛荣枯的生命动态变化,表现出“春花含笑”、“夏绿浓荫”、“秋叶硕果”、“冬枝傲雪”的四季景象变化。植物时序景观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植物景境空间的构成,也为居民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以选择的空间类型。《花镜》作者清初陈淏子,对植物四季景观有精彩的描绘:“梅呈人艳,柳破金芽,海棠红媚,兰瑞芳夸,梨梢月浸,桃浪风斜……一庭新色,遍地繁华”。用梅、兰、海棠、梨、桃等六种花木,描绘了春天的繁华。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具有不同季相的植物进行搭配种植,使得同一空间不同时期具备不同的景观效果,例如,古典园林中的雪中梅、红艳桃、悬枝榴、霜叶枫、冬蜡瓣、池中荷等表达时序季相的变化,给人以不同的时令感受。

4 结语

园林植物在景观空间营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景观设计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素材。居住区植物景境空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居住区植物景境空间营造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相应的空间营造手法,在生态宜居环境建设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李文敏.园林植物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徐德嘉.园林植物景观配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舒丹丹)

推荐访问:居住区 浅析 营造 植物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