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ACTS学业评价技术指导下的认知诊断式命题

时间:2022-11-02 17:20:03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首学习状况及其问题或困难的诊断结果,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学习状况及其问题或困难成因,以便改进并达成有效学习——这也是ACTS学业评价技术与理论核心目的之一。

现代教育评价,是以第四代教育评价和多元综合教育评价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不同于历史上其他教育评价体系——测量(第一代教育评价)、描述(第二代教育评价)、判断(第三代教育评价)的三代教育评价体系。第四代教育评价是基于认知建构理论、认知诊断理论等的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在学业评价方面,其核心不同于过去的以“知识”为核心的三代评价,而是以“认知”为核心的测量与评价,重在解决认知的形成、过程和诊断问题,以改进学习和教学

与传统的“知识点”测量(第一代)、“知识→技能”测量评价(第二代)、“知识→能力”测量评价(第三代)不同,基于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ACTS学业评价技术,采用“知识、技能、能力”→“过程、方法、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量评价结构,同时关注到“知识、认知、思维”等方面的测量。这种新型测量评价技术,为提高命题内涵、质量以及灵活度,提供了新型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根据ACTS学业评价理论和技术,教育评价的诊断功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其中方式之一是可以通过命制带有认知诊断作用的“诊断性试题”,来实现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认知诊断。

“诊断性试题”能检测出教与学的结果,还能诊断出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命制诊断性试题呢?

改变试题命制角度,诊断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类型

根据认知建构理论和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不同的知识具有不同的属性和结构;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认知也有不同的认知向度和梯度。

在具体命制试题时,可以根据认知向度和梯度改变试题的命制角度和考核方法,获取不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不同认知向度和认知梯度,了解学生对不同知识的认知类型,从而诊断学生在掌握知识上的问题、困难和成因。

比如:学生在五年级学习了《相遇问题》,虽然相对于简单的行程问题来说,相遇问题更为复杂,但也是利用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来解决问题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理解并构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这一内容的测评点有三个:教师有没有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学生有没有理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学生解决问题是“记忆+套用”还是“理解+应用”?

设计的题目是“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20千米,乙每小时行18千米,3小时后相遇。(1)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相遇时,甲比乙多行了多少千米?”第(1)问是常见的练习内容,第(2)问不是常见的练习内容。全区四年级学生参考人数6210人,第(1)问无一人出错。第(2)问出错的一共有120人,占全区参考人数的1.9%,相对集中在少数班级。这是否意味着部分班级的教学存在一定问题呢?

对调阅的试卷进行分析,发现某班有一部分学生的第(2)问没有作答。该班37人,第(2)问列式错误或者未作解答的有6人。

第(1)问学生能依次计算出甲、乙所行的路程,然后求出路程之和也就是两地距离。第(2)问甲比乙多行多少千米,把甲行的路程减去乙行的路程即可,且计算简单。变求甲乙所行路程的和为求甲乙所行路程之差,换一个角度提问,学生为什么就出现问题了呢?

一是教师可能没有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教学目标偏重于根据数量关系进行计算。

二是该班在练习指导上可能存在记题型、套数量关系式的现象,因为出错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道算式“20×3”“18×3”求的是什么?

学生没有理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在分析和表达时不能应用“文、图、式”进行解释。

推荐访问:指导下 命题 认知 学业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