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再探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的意义、路径和方法

时间:2022-11-02 17:4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意义重大,分层评价体现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对“因地制宜”基本原则的落实,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分层评价的路径选择上,区域内可以选择纵向增量评价的途径,校内可以采取走班授课的形式,班级内可以采取合理分组的方式。分层评价要合理选择评价方式,要考虑评价者的操控力和被评价者的接受力。评价结果的应用应该确定到合理层面,避免过于粗放或者过于束缚。多元评价、档案袋评价和选择权赋予评价都是具有借鉴价值的评价方法。

关 键 词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分层评价;多元评价

作者简介

贾伟,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部副主任,黄水镇小学校副校长

我国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来已久,综合素质评价是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学生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是相比之下较好的选择。笔者于2013年写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的取向》一文,经过几年的学习与研究,现在再一次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的意义、路径和方法作探讨。

一、分层评价的意义

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应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评价体系本身的分层。我们必须承认用一套评价体系来衡量所有地区的所有学生是不适宜的。因此,在国家层面,评价体系应该承认区域差异,鼓励“一标多本”,即“一个统一标准,多个评价样本”。二是评价目标的分层。现在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目标的达成度开展评价,即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

重视并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意义重大。首先,分层评价体现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意见》提出要“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条件允许的地区和学校可以先行先试,为其他地区开展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同一地区或学校开展评价应遵循“育人为本”“促进发展”的基本原则,增加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摒弃简单粗暴的评价方式方法,评价尽量要考虑到每一个层面、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促进评价改革效用的最大化。其次,分层评价是对“因地制宜”基本原则的落实。《意见》指出中小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鼓励各地和学校结合实际,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探索适宜的评价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评价模式。最后,分层评价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新一轮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鼓励“改变过于强调甄别和简单分等定级的做法,改变单纯强调结果和忽视进步程度的倾向”,意在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教育改革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评价改革也应如此。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应该在教育发展的范畴内,综合考量区域、校内等多层面的评价途径,结合实际需求恰当选择评价方式,并且要考虑到评价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分层评价的路径

(一)区域内选择纵向增量评价

所谓“增量评价”,简单地说,就是对学校综合教育质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的量的客观评价,是一种尊重学校固有差异、考量学生成长发展的有效评价途径。我们必须承认,在同一地区中,薄弱学校和重点学校的生源基础差异较大,如果只用统一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等传统的指标去评价各校的教学质量,显然是不公平的。采用教学质量增量评价,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进行评价,有利于各类学校通过努力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高。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该县从2013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实行教育质量增量评价,综合考评各校学生在学业成就、兴趣特长、科技技能、综合实践等方面的综合成长。将全县范围内的学校按照地理区位、办学规模、生源基础等分为四个类别,即一类学校城镇重点学校,二类学校重点乡镇中心校、三类学校偏远乡镇学校、四类学校完全小学和部分村小,每个类别有15~25个学校不等。在学校分类别的基础上,依据前一年度的全县学生成绩排序,分为A(25%)、B(25%)、C(25%)、D(25%)四个层次,分别赋值为A-8,B-6,C-4,D-2,核定各校在校学生在四个层次中的比例,作为分层评价的基础数据。在全县教育质量监测终结评价中,同类别学校横向比较增量,个体学校纵向考量自我发展,再次考核各校学生在A、B、C、D层次中的占比,以此作为考评依据,就出现了许多三、四类别的学校增量第一的情况。这对调动偏远落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具有助推作用。

(二)校内采取走班评价

分层走班是指学生根据个体的学科知识基础和对学科的兴趣、潜质以及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走出传统学科班级,走进对应层次的授课班级上课的模式。分层走班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允许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选择学习场所、授课教师、上课内容等,达到扬长补短或扬长避短的目的,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开展分层走班教学与评价工作,具体可以遵循以下三个步骤:第一,综合评价学生素质与潜力,合理划分层级,引导学生选择班级;第二,按照学生层次的不同,分层设置班级,安排教师;第三,关注学生发展过程,进行阶段性调整,确保学生选择的合理性与自由度。对学生个体的综合评价也可以采取增量评价的方式方法,从个体发展纵向和集体发展横向综合比较,既要关注学生在集体中的位置,更要看重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成长。

(三)班级内采取小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合理回避班级授课制弊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学习小组是班级内对学生开展分层评价的基础单元组。一般来讲,在实践中,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性格爱好、性别年龄、兴趣特长等综合因素,分成 A、B、C、D四个层次,其中A层学生综合素质较高,B层次之,下面依次是 C、D 层。在合理分好学生层次后,组建学习小组,依据班级内人数的多少,确定每组为4~8人,A、B、C、D层学生各有一或二人。教師要利用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及不同层次的提问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也就是要求A层学生能够自创语言学习情境,运用知识;B层能够在A层的帮助下,完成知识的理解与运用;C层学生则是在A、B层学生的帮助下或独立完成重点知识的学习;而D层学生要在同组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学习基础的知识。此时教师的作用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与积极评价,也可以采取延迟性评价的策略,为后进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分层评价的主要方式

(一)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的理论基础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首先提出。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一个人聪明与否不只体现在学业,还有其他八种智能可以评定一个人的成就。加德纳强调,人类的多种智能在相当程度上是彼此独立存在的。智能的这种独立性意味着即使人有某一方面很高的智能,但并不一定具有同样程度的其他智能。智能是一种人性整合的生活操作模式,是解决问题或创造的能力,而非只侧重IQ。智能并不是与生俱来,每个人都有能力改进且扩展自己的智能。

多元评价是综合素质分层评价的有效方式,能够彰显评价的激励性功能。在实践操作中,教育者或评价者应该围绕学生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综合考量设定评价标准。

(二)档案袋评价

在最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进程中,档案袋评价受到了高度重视,值得借鉴。国内学者赵德成等归纳出了档案袋评价具有以下一些性质特点:一是档案袋的基本成份是学生的作品,且作品的收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二是档案袋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三是档案袋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凸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四是档案袋评价提供给学生自我展示与自我反思的机会;五是教师可以对档案袋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通过档案袋评价可以使学生自己参与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的设计,最终学会选择、学会反思。在成长记录和作品展示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评价标准来判断自己所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使学生有自我展示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档案袋也为教师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发展与个性特长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心智潜能准确地了解,对学生成长目标恰当地预期,将“因材施评”与“因长导学”融合在一起,提高评价的效度,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三)选择权赋予评价

业界对选择权赋予评价的研究与论述较少,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研究者认为,所谓选择权赋予评价,即是评价者在设定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目标等核心内涵的过程中,充分吸收被评价者的意见,将选择制定评价指标的权利,有选择性地、有限度地交给被评价者的评价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被评价者拥有选择哪些内容放进评价、哪些不放进评价的权利。选择权赋予评价方式其指标体系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基础和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既定目标的引导下持续产生发展欲望。

四、分层评价应关注的细节

(一)合理引入评价资源,发挥第三方教育评价的作用,积极应对新问题

第三方教育评价是近年来我国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管办评分离的重要产物,是对教育事实的测量,是为形成新的教育需求提供依据以及教育改进的重要杠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主动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建立评价新机制。当然,由于第三方教育评价是新生事物,其发展完善还有一定的过程,还会存在一些明显缺陷,有时社会上的人不仅不相信,还会抵制、蔑视,甚至揪住一些问题不放。这就要求在开展教育评价时应该给予第三方评价机构充分的余地,充分发挥其先进技术、监测工具、人力资源等优势,为区域教育评价更好服务。

(二)恰当选择评价方式,考虑评价者的操控力和被评价者的接受力

必须要承认,并不是所有的评价方式都无条件地适合所有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分层评价所倡导的多种评价方式只是为开展分层评价提供了多种可供参考的选择,在实践中并不能够照搬照抄。分层评价的出发点是尊重个体和个性,学校作为一个基层教育部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个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细胞。学校拥有的教师资源和学生生源,直接决定了它是否能够掌控或承担较为复杂的评价工作。客观地讲,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还大量存在乡村完小和村小教学点,“一人一校”“一人一点”的现象仍旧存在,基本维持着最简单的教学状态,很少涉及评价的问题。要实行合理有效的评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评价结果的应用要确定到合理层面,避免过于粗放或者过于束缚

对于有条件开展分层评价的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等开展的评价应该止步于学校层面,学校开展的评价应该止步于班级层面,班级开展的评价应该止步于单元组层,除非必要,惩罚性的结果一般不涉及具体的学生个体。这样就会有效避免被评价者产生心理负担,造成逆反心理的出现。评价结果的显示或者应用过于粗放,不能够起到评价的激励、督促作用;过于束缚,又会造成被评价者的无所适从和评价工作的繁琐。

毋容置疑,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分层评价至关重要。许多教育研究者提出,在具体操作实践中合理运用“协商式评价”“多元评价”和“选择权赋予评价”等具体方法达成分层评价的效用,可有效把握评价全局。真正的教育是讓每个孩子都能“做最好的自己”,对传统评价方式的改变与对新评价方式的探索实践方兴未艾。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需要区域、学校和教师有一定的经验和技能储备,它需要组织性和系统性的评价策略。因此,在实践操作层面应特别关注分层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期发挥评价本身的应有功效。

责任编辑︱李 敏

推荐访问:分层 路径 意义 评价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