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体育消费市场化与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11-02 19:3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高校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总体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改革和完善,但多数还处于探索和不够完善的阶段,与体育消费市场化的社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研究认为,应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把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细化培养方案和计划实施过程,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社会体育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体育消费 体育人才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袁丽(1975- ),女,陕西韩城人,长安大学体育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研究与体育教学工作。(陕西 西安 710064)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6-0114-02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小康时代,物质产品的较大丰富和社会文明的加快进步使人们的体育观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生产—休闲—娱乐”新理念逐渐取代人们“生产—生产—生产”的思维定式。随着人们可支配的业余时间增多和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体育消费的总量和方式都在逐年扩大。提高生活质量、充分体验人生乐趣的观念越来越被大众所推崇。随之而来的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体育消费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也不再是福利的附属品,除了体育本身的身体健康意义之外,又衍生为特殊的可供娱乐的消费品,体育消费的市场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目前我国体育消费市场化服务规范、标准和经营理念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除少部分经济较好的省市社会体育发展较早,发展较完善之外,大多城市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农村地区还相当落后。主要表现为体育经营方式落后,经营理念手段陈旧,体育消费市场的培养和为群众创造体育需求的能力薄弱,同时缺乏规范的组织形式、健全的机构和专门的市场管理队伍及营销人员。从体育系统内部看,体育市场管理队伍没有真正建立,高素质的体育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一、社会需求大量的社会体育专业人员

1.观念改变促进体育消费市场化。恩格斯在1891年第一次从物质资料的角度提出社会人的需求层次,即生活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现代西方管理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Row)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人们首先要求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得以强化。两个理论都说明在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时代,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资料即物质产品后,开始注重对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的追求。体育产品兼有物质与精神两大领域,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意识增强带来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社会人们进行体育消费不仅仅是为了单纯意义的健身,还为了提高生活品质,追求精神娱乐享受。传统群众体育项目内容较少,忽略了以游戏、休闲、社交为目的的娱乐体育、休闲体育。我国传统的“福利体育”观念,也已经向休闲娱乐的多重性的方向发展。休闲时代的社会体育项目的多元化促进了体育市场体育人群的细分,从而必然导致针对细分市场的体育消费运作市场化。我国体育消费市场化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客观上已经在人们不经意间完成了体育消费市场的分化。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经济体制的变化,以及我国多年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多因素的复合影响,人民群众体育消费水平和体育消费意识在相协调状况下进一步提高,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不仅是数量上的提高,更是对复合型人才质量的考验。

2.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专业人才需求。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社会处于工业化、市场化双重转轨时期,全民健身需求已从最初基本的单纯健身需求走向更高层次的多元化发展道路。生活阶层的分化因素进一步加快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市场化脚步。健身环境、健身设施、体育健身服务质量评价等级、体育健身价值评价高低等都是与体育消费市场化相关的量化项目。我国的经济转轨,特别是社会福利事业产业化发展方向的确立,创造了体育消费市场化的大好时机。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体育消费市场,国内从事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技术培训业的体育企业、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达两万多家,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人民币。中国体育产业已形成以体育服务业和体育制造业为主导、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体育电视传媒业、体育广告业、体育彩票业、体育经纪业、体育服务业等广泛兴起。体育消费市场化在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上需要大批既有专业体育经营管理知识,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各层次复合型体育人才。体育在促进城市文化教育、提升城市形象中的作用也在逐步显现,因此城市需要大量既具有体育实践指导能力,又能组织各种社会体育竞赛活动的专业体育人才。

二、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现状

1.社会体育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社会体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错位是目前社会体育大学生就业难和体育产业部门无人可用矛盾所在的主要原因。目前多数院校以培养体育管理型人才和体育经营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但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社会需要的是以技能指导为主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没有抓住自身办学优势,盲目“随大流”,即以其他院校为样本,照搬照抄培养目标,最终造成高校在课程设计上千篇一律,没有各自特色,甚至模仿体育教育等其他相近专业培养目标和模式。按照这种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学科理论知识深度与广度都较差,术科技术能力又因为学生自身的体育基础差比不上运动训练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从而导致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2.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由于社会体育专业属于一个新兴专业,在学科内容建设方面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这使得各个学校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评价体系、课程结构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而是根据各校教师的个人认知与价值观念进行自己的重新架构。另外出现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比例偏低,理论课与技术科比例不合理的现象。

据周田敬对河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现状的调查结构显示,69.7%的学生认为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42.4%的学生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合理,80%的学生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应该增加专业特色知识、专业应用方面的知识,应该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思路有所区别。

3.专业师资力量与场馆设施缺乏。一方面,我国绝大部分的社会体育专业师资都是从体育教育专业转行过来的,对社会体育专业缺乏系统与全面的认识,在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缺乏的状态下很难突破其固有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框架,严重影响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培养。另一方面,社会体育专业所学的专业项目(如高尔夫、保龄球、攀岩等)的训练场馆设施往往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而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基本上不具备这样的教学条件,所开设的专业技术项目依然与体育教育专业没有区别,这也是制约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发展的因素之一。

4.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较弱。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等活动。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专业教育的重要部分,关系到学生就业和工作后完成任务的能力。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除了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外,更应该从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着重加强培养。各院校虽然在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措施方面有所体现,但是在落实方面仍有难度和漏洞。现状之一是在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时课时分配数较少。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时数仅占总课时的5%左右,且平时课堂教学结合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和时数更少。二是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和地点,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走形式,对学生的实践要求没有具体目标和考核标准。有的采取“放羊式”让学生自己找实习地点,有的采取“混合式”安排学生一起到社区、一起到学校、一起到企业,组织性较差,学生因为社会经验较少在实践中会遇到很多棘手的社会问题,最终放弃造成半途而废。三是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基地建设不健全,社会实践锻炼效果不佳,致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就业创业竞争能力较弱,社会认可度较低。

三、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1.专业目标的定位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社会体育的就业方向可以看出,社会体育领域十分广泛,各院校应根据本地区经济状况、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和就业需求等状况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去向和社会市场需求的调查分析来看,培养能够胜任健身俱乐部和社会体育服务机构的人才,是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模式要以社会需要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主干学科为支撑,培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综观全国各地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其培养目标都大同小异。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应依据本校特色专业,发挥专业优势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普遍掌握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技术指导以及科研等方面的能力,适应体育消费市场化的需求,能在基层社区、体育辅导站、各级俱乐部等社会体育相关单位从事运动健身指导、运动健身保健咨询以及社会体育事业的经营管理或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减少人才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从而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2.抓好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主要以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个体自发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体现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个性特征和创新能力体现不够。学生组织的小团体社会实践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集体实践活动的最佳补充方式。在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方面高校应制定长期规划,以学生4年大学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每学期安排1~2周的活动时间,同时结合学生的心智变化安排好实践的项目。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做到逐年逐步计划发展。在学生个体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建议学生放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期,避免与正常的教学时间冲突。在学生思想工作中加强社会安全意识培养,管理学生的辅导员应加强与学生在实践活动时间段的联系,在出现问题时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帮助学生逐步适应现实社会大环境。同时建议高校培养学生组织发起社会实践活动,此种组织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信息,帮助学生分析信息的可靠性以规避风险,帮助学生执行工作的可行性。

3.加强学科内容建设,优化课程结构。首先,要加强学科内容建设,尽快建立课程标准,构建适合我国体育消费市场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其次,在课程结构上,要加大社会体育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的比例,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的总体水平,以提高专业基础水平;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自由度,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潜能,培养富有个性、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体育人才。再次,调整理论课程与技术课程的比例,要以理论为主、技术为辅,以适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4.加强师资培训与场馆建设的投入,使学生尽早适应体育消费市场化现状。首先,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一方面,对现有的师资力量进行专业培训,建立社会体育专业师资资格证书制度;另一方面,建立社会体育专业师资培训基地,使培训出的师资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教学方法上适合走向消费型的社会体育的需要。其次,加大场馆的建设。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社会体育专业场馆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其办学条件;另一方面,各体育院系要加大资金的筹措力度,发挥社会力量,改扩建或新建新兴消费型体育项目所需场馆,使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接触体育消费项目和体育消费形式,以便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玉峰,王跃.体育经济学[M].上海:华东理工出版社,2007.

[2]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

[3]贾岩.社会体育专业毕业去向社会需求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28(5).

[4]马维平,许晓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4).

[5]汪元榜.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6(6).

[6]韩凤月.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5).

[7]周田敬.对河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2).

推荐访问:体育 人才培养 化与 消费市场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