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建言中医人才培养

时间:2022-10-23 20:2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需尽可能冲剌复合型人才目标。

如何培养后备“中医人才”?一位学科带头人带动一个科室、甚至一家医院蓬勃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2008年,西苑医院启动了“人才培养工程”:“新星计划”为中青年学术后备带头人培养,针对各三级、二级学科建设发展目标,专科进修、短期培训、名医指导和自我学习相结合,医院提供学习平台和3~5万元资金资助,结合优势病种研究,使其在3~5年内较好继承名医经验、提高临床实践技能、形成自身诊疗特色和相对稳定学科研究方向,未来引领医院的学科建设发展;“育才计划”致力于优秀青年医师培养,针对各学科方向、青年医师发展需求,目标性专业进修与专家指导相结合,从中医基础知识、现代临床技能、现代临床科研、外语等方面提升综合素质;博士毕业的临床医师经严格考核后可纳入“优秀青年学者计划”,除日益精进名医传承和医教研造诣外提供国外进修机会,助其开拓国际视野、洞悉学术动态。通过数年培养,纳入“新星计划”、“育才计划”的近二十名临床业务骨干,平均日专家/专题门诊量、中药饮片使用率、社会知名度/影响力等大为改观,临床教学、主持或参与各级科研课题也成绩卓著。李灿东:创新中医人才培养路径

中医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现已逐渐确立较完备的高等中医教育体系,基本沿用现代高等教育的“学科课程”培养体系。它虽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中医精英并累积诸多成功经验,但伴随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和医学模式转变,传统中医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现实需求。

现今中医人才培养存在两大突出问题:其一,高层次、高素质的卓越中医人才严重匮乏;其二,中医人才市场日趋饱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造成院校培养人才与公众需求不匹配的主要原因无外乎:人才培养目标虽受普遍认同,但缺乏较具体、可操作性的标准或方法;学生知识结构有所偏差,中医辨证思维训练不足;大部分高校未充分利用优质社会中医资源;中医教学与西医教学、拓宽基础与培养专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矛盾尚未理清;过多借用西医课程范式,中医学课程体系特色欠鲜明,未形成全过程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

中医教育改革必须围绕三大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数千年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是中医传统教育的基本模式,历代中医教育积累众多经典范例,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名医贤达,合理的教育模式、成功的教育经验值得继承。但中医院校成立以来,两种教育方式各行其道、互补割裂。福建中医药大学较早认识到,充分汲取现代高等教育和传统师承教育的合理内涵,探索中医教育新模式是中医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中医院校高等教育与中医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是一种可行的中医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事实上,近年绝大部分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也正是遵照这一大框架尝试转型。

历经十几年探索,福建中医药大学取得了一些经验。学校力推的中医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囊括实施国医振兴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卓越课程建设、完善质量长效机制、开展第二校园经历、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构建良好机制。其中,“国医振兴计划”是指利用现有人才、条件,立足国医堂平台,历经15年精心培育使一位本科生成长成熟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人才,他基础功底扎实、中医思维坚定、临床能力,从此播撒下未来名医的种子。

2002年伊始,福建中医药大学着手一系列教学改革。

2004年,创办“师承班”,尝试高等教育与传统师承模式相结合。2008年,开设“经典班”,重在强化中医经典和中医临床思维。为配合“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在总结师承班、经典班前期探索经验的基础上,2011年,创建“修园班”,尝试文化传承、专业升华、质量提升目标,突出中医学生“七个领域”能力培养,提出“五不定、四要有”的改革要求。“五不定”:无定法,即教无定法;无定时,计划学时仅供参考,可利用晚上和周末延伸授课;无定量,课堂授课内容具有相对性,只要达到课程目标即可;无定性,打破传统课程界限,只要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可触类旁通地讲授;无定书,开展教材选用改革,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四要有”指有目标,应有培养目标、课程教改目标、课堂目标;有计划,应有课程教改计划、课堂教学计划;有总结,应有课程教改总结、课堂教改总结;有升华,应提高教改质量,向其他专业示范推广课程教改措施。

诚然,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下如何保证中医人才培养质量是中医教育工作矢志探索的话题,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固有规律,培养适合现代社会需求、满足公众需要、中医功底扎实、能用中医解决问题的人才是一项长期工程。福建中医药大学不断总结经验,除对转入转出机制中如何做好课程衔接、未来如何与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等持续摸索外,还将遵从中医人才成长规律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标准评价,逐步实现分类指导,完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推荐访问:建言 人才培养 中医